此物本辛温解表之品,却又能去腐生肌调理
此物本辛温解表,却又能去腐生肌、调理阳明经气,为“胃家之要药”。 在中草药里,有很多“身兼数家之长”的植物。它们广为大众所知的,或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具备的功用,却和人们理解的“常识”大不相同。 比如白芷,本来就是一味很有名的辛温解表药。在绝大多数本草家与医家的描述里,它主要是以发散风寒,尤其最善于主阳明头痛。 然而,也不乏很多医家发微阐幽,从而发扬了它“入阳明经”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里,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 消肿止痛,生肌敛疡: 白芷辛温解表之外,历代医家认为,它还有不错的消肿止痛、生肌敛疡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对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本草经疏》:“白芷,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 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来,白芷的生肌敛疡,不仅限于肌表,对体内的疮疡同样也有不错的功用。而白芷入阳明经的特点,又符合现代对胃的描述。 因此,近现代医家对于白芷的运用,在胃的方面得到了充足的发挥。因为它能入于气分以畅气机,又可入于血分以散血结,辛香燥温能化湿滞,从而达到消肿止痛之效; 如果没有肿胀只是气机郁结而痛者,白芷的辛香发散,对于梳理气机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很多溃疡类的方剂,大多都会用到白芷。 而古代对于外部的疮疡,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疮疡,用白芷能去腐生肌、收敛创口,即可外用也可内用。 当外部疮疖不起,或久溃不敛时,中医常认为是正气不足。大多以黄芪、白芷等配伍。在为数不多的外用方剂之中,白芷也是常客,一般与瓦楞子、白芨等配伍; 二、 宽胃利肠,和中通络: 白芷用于足阳明胃经的问题,还能宣畅胃气,纾解中焦痞闷,通络开郁有不错之用。 《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而利泄邪气”。 由此可见,白芷的辛温解表,实际也能调和表里气血、上下寒热、肝脾胆胃等诸多功用。同时,因为白芷辛温之性并不特别强,故辛散而不伤气,温香而不燥烈,祛邪又不伤正。有寓泻于补之意,能行气亦活血,活血通络等优点。 所以,在《本草经百种录》对白芷的形容,就更为推崇了:“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 因此,历代医家对于白芷的运用,远不拘泥于辛温解表与阳明头痛。几乎寒热虚实都有可能用到它。当然,这就更需要灵活掌握好配伍了。历代医家大致有如下几种配伍心得: 调和寒热时,配伍黄连、吴茱萸;调和表里时,配伍苏梗、半夏;调和气血时,配伍木香、当归;调和上下时,配伍生姜、大黄;调和肝脾时,配伍柴胡、茯苓;调和胆胃时,配伍黄芩、半夏;调畅胃肠气机时,配伍川朴、佛手;用于和胃宽肠,配伍生姜、砂仁等。三、燥湿化痰,消痞健胃: 总的来说,白芷有性轻、味香、气厚的特点。其气芳香,所以能燥湿散浊,理气化痰,宣通气机;其性轻,所以能舒郁开闭,疏达枢机,以消痞满而和中健胃。 于是,香能燥能化,辛能宣能散,轻能升其轻清阳气,厚能降其浊阴之气,这些都是白芷的特点。尤其以燥湿化痰,散积消痞,升清降浊方面比较独特。 白芷的消痞散积,是导散邪气的壅滞,消解食积带来的气滞,化解湿邪的凝滞,舒散肝经之郁气。这一点,和槟榔、鸡内金的消痞散积是不同的。后两者主要针对食积一个方面。 白芷能和中健胃,是以为内有醒脾消胀,开胃进食,升清降浊,从而改善食欲。这一点,与藿香、砂仁、豆蔻之类也是有区别的。后几种大多偏重于芳香化湿一个方面。 燥湿为主者,配伍苍术、川朴、草豆蔻;以消痞为主者,配伍苏梗、陈皮、佛手;以化浊为主者,配伍薏苡仁、菖蒲、车前子;以痰积为主者,配伍半夏、僵蚕、胆南星;寒湿食滞者,配伍生姜、苍术、草果;湿热食滞者,配伍黄连、薏苡仁、山楂;脾虚食滞者,配伍茯苓、白术、白蔻仁;四、辛散温通,激发阳气: 这一点,是最和“辛温解表”相类似的一点。 因为白芷辛温宣通,所以也就能温散宣通阳气,发散邪气,以调畅枢机,散中焦之寒邪,激发脾胃的阳气。这一点,也就适合用来调理脾胃。 寒邪犯表者,配伍细辛、生姜、藿香;中寒内生者,配伍甘松、干姜、吴茱萸;脾阳不振者,配伍桂皮、细辛、苏梗;湿遏脾阳者,配伍厚朴、半夏、紫苏;食积遏伤阳气者,配伍槟榔、焦三仙、枳实。 总之,白芷本来是一种辛温解表制品。但对于脾胃中焦的问题,得到了历代医家广泛的运用。只要灵活配伍,寒热虚实皆可。当然,阴虚血热,实火亢盛,还是不适宜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jb/10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废纸又成香饽饽,瓦楞纸20天连续调价
- 下一篇文章: 青岛人青岛一个考古人和城市历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