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失眠症

失眠,中医古籍中谓之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长期以来,人们在临床上对失眠症常不够重视,屡视为小病,但又觉得是一种难病,治疗多不易收效。内科常把失眠症归属于神经衰弱,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有的认为无需治疗,也有的给予长期服用安眠药,甚则抗精神失常药,以致发生副作用和依赖性者不少。

人之睡眠与醒寤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同步,而不可分离、违背,《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营卫生会》多有论述。

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失眠症是脑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多因情志而诱发,重则气血逆乱,而影响心、肾、脾、肺功能。

中医所讲的肝有体用之分,除肝的实质病变与现代医学一致以外,它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实际上是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如肝主情志,调达气机,肝开窍于目,通于脑,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均说明肝与脑的关系比较密切。心不是主神明,而是主血脉,它与脑的关系,也是很明确的,脑需要心血的供养,脑功能才能正常活动。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或上达脑的颈—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可使脑供血不足,而致失眠。由于情志不悦、精神紧张、惊吓等,也会发生神经官能性心脏病。表现心慌,心悸、胸闷、失眠、心动过速或早搏等。这种情况也是由于脑的功能变化所致,而不是单纯心的自身功能或实质性病理的表现。这类病人,我们根据“脑主神明”,“肝主情志”,投以解郁活血安神之剂屡收实效。这也证明了“脑—肝—心”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治则:以“从肝论治”为基本原则,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以平肝、活血、安神为主,再根据出现的症状和病因病机不同酌情辨证加减。

基本方:柴胡、菊花、天麻、钩藤、珍珠粉、龙牡、赤白芍、丹参、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等,菊花可平肝明目,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柴胡、龙牡平肝潜阳中有疏肝之意,珍珠粉能益阴清肝安神而不伤正。赤白芍、丹参有活血柔肝之效。夜交藤、合欢皮均有“昼开夜合”之特殊功能,引阳入阴,解郁忘忧,则神自安。

加减法:

肝气偏旺:多见于青年,主要表现:睡不安寐,总时间不足6小时,多醒或多梦,似睡非睡,白天有轻度疲乏不适对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力差,精神负担稍一加重,或改变环境,就会失眠。病属肝气偏旺,心气偏虚所致。常以上方为基本,加麦冬、五味子、枣仁以养心安神,或加草蒲、郁金以开窍解郁安神。

肝阳上亢:常见于中老年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或更年期综合征为基础,再加精神因素诱发而失眠。轻则早醒,一夜睡2~3小时,重则通宵不寐,白天头晕,头胀或痛,情绪易激动,发怒,或心烦,心慌,口干,便秘等,苔薄或黄,少津,舌暗红,脉微弦。常加葛根、川芎、白蒺藜、蔓荆子等。

肝胃不和:常并有胃脘不适,或胀或隐痛嗳气频作,泛酸等,苔薄或腻微黄,舌暗红,脉细微弦,可酌加理气降逆之品,如枳壳、郁金,或金铃子、延胡、佛手、煅瓦楞子,或旋复、代赭之类。

肝郁瘀阻:常见慢性肝病或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或轻度脑梗塞者,或肝区隐痛不适,或头重时痛,或胸闷心烦不安,动辄发怒,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溲黄等,常加用焦山栀、银翘、川连、地骨皮、木通、竹叶、灯芯。

肝肾两亏:头晕目糊,少气懒言,面色无华,两颊色素沉着,精神疲乏,尿频或失控,或月经量少、紊乱,白带多,酌加首乌、杞子、当归、熟地、山萸肉、黄芪、桑寄生、菟丝子、椿根白皮等。

胆怯心虚:多见胆怯心惊,多疑不解,如人欲捕,内心烦燥不安,时悲伤欲哭,数欠伸。酌加淮小麦、甘草、大枣、枣仁、远志、灯芯等,或加生铁落,以镇心安神。

肝气横逆:并有胸闷,两胁刺痛阵作,或固定走窜不定,或嗳气频作,常加用旋复花、代赭石、金铃子、延胡索、郁金、枳壳等。

(医院脑病一科高磊苗金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tz/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