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蒌泻心汤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章浩军经验方,主治胃痞病,证属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弥漫胃脘、心膈。

组成:姜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瓜蒌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和胃消痞。

主治:胃痞病,证属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弥漫胃脘、心膈。临证多以胃脘部胀闷、胸闷不舒、恶心欲呕、肠鸣下利、舌淡苔腻微黄,脉弦滑为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柴蒌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合小陷胸汤及四逆散而成。《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张仲景创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因太阳病不解出现的少阳证,本该用柴胡汤治,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常而成心下痞。少阳之证误用下法,邪传里者,结于心中为结胸,留于心下为痞,临证二者可兼具,盖上下不交,脾不散精,津液凝聚,为痰为饮,则弥漫胃脘、心膈。若单用半夏泻心汤则力不足,故本方君半夏而辅以干姜,辛以开上;加党参、甘草替换大枣,甘以补中;加黄芩、黄连、瓜蒌,苦降以泻心膈之蕴热;配合柴胡、白芍、枳实加强疏利气机。诚如《医门法律》曰:“若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全方苦辛并用,寒热平调,上下同治,共奏开上、补中、泻热之效,则痞满得解。

临证加减:纳差,嗳腐吞酸为夹食滞,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麦芽等以消食导滞;若脘腹胀甚,可加厚朴、砂仁、槟榔等行气消滞;胃痛者,可加木香、郁金、枳壳、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伴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中和胃酸。

注:中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tz/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