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痞证

古某,男,50岁。年4月就诊。病者脘腹痞满伴有肠鸣、腹泻已一年余。自述胃脘至脐以上痞满而胀痛,稍嗜寒凉食物则肠鸣下利,或稀薄软便,胸隔烦满,食纳减少,口苦,尿色淡黄。舌质偏红、苔薄润而根部厚腻,脉象缓而带弦。

证属脾胃气虚,湿热壅滞,虚中夹实。应当和胃燥湿同治,虚实兼顾。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制半夏9克黄连6克黄芩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党参1克枳壳9克广水香6克嘱服3剂。

二诊:缩满胀感消失,肠鸣减利止,胃口好转,食量略增,腻苔退为薄润。嘱原方再进5剂。继则以健脾益胃法善后调理而痊愈。一年后随访,病未复发。《仲景病案学》

论:下寒肠鸣,上热痞满,因中虚不降也。

30心下痞——闫云科医案

陈某,男,76岁,解原村人。心下痞满已历三载,食后暖气吞酸,消化甚难。今年作钡餐检查,诊断为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药已多服(不详),症不见轻,反有不适之感。望其面色萎黄,体瘦如柴,额纹状如核桃,舌淡红,苔薄黄。切其脉,沉滑无力。诊其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询知食冷则脘胀益甚,大便溏薄,食热则牙龈肿痛,眩晕头痛。寒热不耐,娇气无比。古有肺为娇脏之称,由是观之,彼胃可谓娇腑矣。

审证察脉,此乃中州虚弱,升降失司,形成上热下寒之痞塞局面。论其治则,单纯温中祛寒,或苦寒清泄皆非确当,应宜苦辛兼用,补中健脾。拟:半夏10g黄芩6g黄连3g炙草6g党参10g干姜6g红枣10枚三剂

二诊:痞满大减,诸症亦轻。原方再进三剂。《经方躬行录》

31心下痞——聂惠民医案

史某,60岁,女。年10月初诊。病已数月,心下痞满,时时疼痛,吞酸暖气,频频欲吐,畏寒喜暖,不欲饮食,每日只能少进流食,大便滞而不爽,日行-3次,内有不消化食物,脉沉略弦,舌苔厚腻、根部淡黄,经服中西药无效。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滞塞于中,而致容证。治当和胃消痞,寒热并施,用半夏泻心汤加瓦楞子、草蔻仁治疗,服药三剂,诸证皆减,饮食有增,守方调治一月而痊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聂氏伤寒学》

3痞证——刘含堂医案

范某某,男,48岁,农民。年11月4日初诊。3年前因上腹部多次胀痛,医院门诊,经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以西药治疗月余,病情得以控制。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或因饮食不慎,或因精神因素,而使旧病复发,服药多可控制。近半月来,无明显诱因,旧病又复发作,服西药10余日,疗效不佳。现症:胃脘部胀满,按之柔软,无疼痛,呕吐,口苦,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偶喜热饮。舌红,苔薄黄腻,脉弦而虚。诊为痞证,辨证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痰饮阻胃。治宜寒热并用,虚实兼调,化痰止呕。拟半夏泻心汤,处方:清半夏15克,黄连3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水煎服。服4剂,胃脘部胀满明显减轻。继以前药又服6剂,所有症状均消退。

按:本例有3年之久的慢性胃炎病史,近来急性发作,以胃脘胀满为主,按之柔软,无疼痛,故诊为痞证。其病机为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且有痰饮阻胃。投半夏泻心汤,以芩、连苦寒清热和胃,干姜、半夏温中散寒、化痰止呕,此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以治寒热错杂之痞满;参、草、大枣益气培脾,助其气化。《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痞满的部位,都在上腹部。半夏泻心汤的提纲,即是但满而不疼者,此为痞。火气不降,则见口苦。而胃为胆贼,则倦怠乏力,不思饮食。

33心下痞满——黄海龙医案

非疼非胀苦难言半夏泻心可使痊

宁某某,男,4岁。腹中难受,非痛非胀,日夜不安已二个月余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经西医内外各种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近来症状日益加重,夜不得寐。患者面色萎黄,消瘦,腹中痞满难以言状,舌苔白,脉浮滑。证属容满,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各10克,干姜6克,甘草3克,红枣5枚。仅服三剂而诸证悉除,患者惊喜不已。

按:心下痞满,痛苦难以言状,历经数月,是一个典型的痞满证。以温清攻补兼施调理脾胃的半夏泻心汤取效。西医对心下溶满这一类病证,往往在检查无阳性发现时,多冠之为“神经官能症”。而中医治疗时,不要囿于西医病名,而要辨中医病证。《当代医家论经方》

34痞闷——吴文刚医案

患者吴某,女,65岁。胸部闷痛10年余。诊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冠心病。现胸部闷胀疼痛较重,头晕且胀痛,少寐多梦,自汗多,食后腹胀、纳呆乏力,脉滑数,舌暗红、苔腻,舌体胖有齿痕。据舌脉诊为胸痹,以中焦湿热阻滞为主。法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行气活血、益气安神。药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干姜5克,黄芩、黄连各15克,党参0克,甘草10克,大枣1枚,厚朴15克,丹参0克,远志15克,黄芪5克。6付,水煎服。服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且原一直服用的心痛定,维生素E、维生素C和益心丸等药物同时停"用。上药继服6付,药后诸症基本消除而停止治疗。《当代医案论经方》

论:滑为阳气不降,数为相火不降。加厚朴以破中气之壅满,加黄芪补气,岂不更壅,有点不妥?

35痰气痞——刘渡舟医案

张某,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黏液甚多,呕恶大减。再一剂,痞、利俱减。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辩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截然不同。《伤寒论》第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像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正确地理解病人的自我感觉,对于准确辨证是很有好处的。

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是形成心下痞的发病基础,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这样,又进一步导致了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所以,这一类心下痞又往往被称为“寒热错杂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本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能清上温下,辛升苦降,目的在于调和脾胃功能,恢复气机之升降以消痞塞。本方由于以半夏为主,具有化痰和胃降逆之功,所以针对“痰气痞”而设立。痰气内阻,容易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恶心,呕吐或呃逆等证,所以本方临床辨证的特点是以胃气上逆为主。至于内挟水饮的“饮气痞”,以及客气上逆的“客气痞”,则分别用生姜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治疗。《临证指南》《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36胃脘痞闷——周仲瑛医案

患者,男,47岁。胃病史5年余,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近来胃脘痞闷、满胀、隐痛,食后明显,纳谷减少,脘部怕冷,噫气,泛酸不多,大便欠实。舌质红、苔黄薄腻,脉细弦。证属脾寒胃热,湿阻气滞。拟法苦辛通降,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半夏泻心汤加减:潞党参10g,黄连3g,炒黄芩6g,制半夏10g,淡干姜3g,炒枳壳10g,厚朴5g,橘皮6g,竹茹6g,紫苏梗10g。服7剂痞胀减半,隐痛消除,噫气少作;但口干、口黏,大便转实而排解欠爽。证兼热郁津伤,腑气不畅,原方去党参,加太子参10g,芦根15g,全瓜蒌10g,7剂。药后痞胀消失,食纳改善,大便通调,惟诉口干,舌见花剥、苔淡黄腻,脉细弦。原方去干姜,加川石斛10g,继服7剂巩固。随访3年,恙平未发。《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37暑时患痞

顾某,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浮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张璐玉认为湿热泛于膈上,先投清暑益气汤二剂,颅胀止,而胸痞不除,继予半夏泻心汤减姜去枣加枳实,一服而愈。(《续名医类案》)《万生友伤寒论医案选》

论:脉浮虚大而濡,这个浮大,就是暑令之外蒸,也就是时令之病脉。滑为阳气蒸泄。脉浮虚大而濡,也是胃气不降。这个胸痞与颅胀,如直接用半夏泻心汤,或也能愈。如果是因伤暑而病痞与颅胀,可以清暑益气汤,如果没伤暑,因中虚而气逆,就用不到清暑益气汤。那这个脉浮虚大而濡,就是中虚。

39腹胀心痞——路志正医案

胡某,女,50岁,年3月14日门诊,病历号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喜矢气,嗳气,心悸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恼,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此为邪热阻滞心下,气机不利,则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喜矢气,嗳气;脾虚气分不足,故心悸气短,四肢肿胀,时自汗,营卫不和而背痛及寒热往来;热扰心经,波及小肠,故胸中懊恼,失眠,小便时黄;脾虚气机失常,则大便时干或不爽;脾虚湿郁化热,故口干不思饮,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证属脾虚湿滞化热,阻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痞。以辛开苦降、健脾利气、宣通气机为治,用半夏泻心汤减大枣之腻,加香橡皮理气宽胸,白芍和营卫。处方:半夏9g,干姜g,黄连6g,黄芩9g,太子参9g,甘草6g,香橼皮9g,白芍1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继以代赭石汤加减5剂而收功。摘自:路志正,五种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和体会[J].广西中医药,,7()《经方治验消化病》《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论:这个寒热往来,是少阳经气降,此是结构性的经气不降,则见寒热往来,但不是外感少阳病,也不是柴胡汤。本案也是胆胃不和,但用了小柴胡汤,或也能治愈。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z/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