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

李先生,男,58岁。

首诊:年5月14日

主诉:腹部胀满反复发作3年。

现病史:腹部胀大而满,时痛,凌晨时反胃、嗳气,口干多饮,恶热,食欲旺盛,饮食量多,易饥,性情易怒,目干涩、胀痛,大便日1次,偶有出血(疑似痔疮出血),小便不黄,舌暗红苔薄白,脉寸关滑甚。

中医诊断:腹胀(肺肝胃热盛证)

西医诊断:1、功能性腹胀;2.II型糖尿病;3.脂肪肝

◎为何屡治不效?:患者症状繁多,热象突显,然前医迭进清热和胃、清肝化痰之品,却不见效。所进之方(小陷胸汤、柴胡温胆汤之类)皆是着眼于肝与胃,且所用之药多有厚朴、枳实、木香行气消胀之品。

◎脉象中有什么玄机?:其中必有隐情,当从脉求其病机。其脉左右寸关脉俱滑甚,所谓“独处藏奸”。说明不仅中焦有热,而且上焦也有郁热。查其所服之药味皆是气分药,知其必是病久入络,邪郁于胃,究与上下气机不调,肺失宣达有关。

“气机”升降出入是藏府功能的灵魂。

◎不拘常法,出奇制胜:胃病治胃和胃病治肝都是常法。其不效者,必求之于五脏六腑气机之升降出入,从复杂纷乱的病机中寻找突破口。《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与胃,病位上分属胸腹,气机上实则关系甚大,如胃火可以灼肺,胃气逆可致肺气逆,反之肺气不降亦可影响胃气不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可致肠道秘塞,反之大肠实热可致喘。

从肺论治腹胀,可出奇制胜。

辨证分析:此证病位在阳明胃,与肺肝有关,兼入气血分;病性属郁火、阴血分伏热;病机是肺胃肝郁火,气火有余,伤及阴血,伏热不去,经久难愈。

治法:当泻肺胃之热,清血分伏热,透热转气。

方药:以泻白散、白虎汤清泻肺胃之火热,并用犀角地黄汤清血分之热,期待有透转之机。

处方:

生石膏30g知母15g炙甘草10g

生地黄30g赤芍15g白芍15g

牡丹皮10g菊花10g枸杞子10g

地骨皮10g桑白皮10g粳米50g

7剂

二诊:年5月21日

服药后口干、饮水多、食量多和易饥等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增多,腹部胀满稍减,目干涩,胀痛,易怒,晨起痰多,口干口苦,头晕时作,大便日1次,未有出血,小便不黄,舌暗红苔薄白,脉寸关滑。

辨证分析:服前方后肺胃热象已减,有余之气得泄,火亦难升。然郁火日久,非一朝一夕可见功。从现症而言,病机转为郁火既开,火势大减,但以少阳肝胆之热为主,火升痰亦升,当随证治之。治法当清金木之郁火,使之不郁于胃,而透达于外以治其本,兼以清热化痰以治其标。拟二母宁嗽汤方意,合小柴胡汤、白虎汤、乌贝散于一方,令火降、气降、痰降而胃气平。

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天花粉15g

党参15g炙甘草10g浙贝母10g

海螵蛸30g(先煎)生石膏30g(先煎)

知母10g瓜蒌皮30g生姜10g

大枣(红枣)15g

7剂

三诊:年5月28日

服药后腹胀减轻七八成,晨起痰多的症状亦明显减轻,脾气也比以前好,患者说:“医生,你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以前吃什么药都没有效果。”。现唯目干涩,胀痛,易怒,口干口苦,大便日1次,不成形,小便不黄,舌暗红苔薄白,脉寸关滑。

辨证分析:经前两诊,肺肝胃之郁火已经减轻,但不可骤然停药,因邪火未尽。从兼证来看,肝胆痰热和胃热仍是患者的基本体质。故在前方基础上,去小柴胡,加温胆汤。从前后治疗来看,此病例的辨治关键是首诊,从血分和肺气入手,打开胶结之邪气,此后方可进入坦途。

处方:

瓜蒌皮30g浙贝母10g法半夏10g

茯苓15g陈皮10g竹茹10g

麸炒枳实10g白芍15g知母10g

生石膏15g(先煎)海螵蛸30g(先煎)煅瓦楞子15g(先煎)

决明子15g

7剂

中医思辨录:

肝胃热盛,为何清热而热不去?

一则,此是郁火,故虽清而火不散。

二则,火郁于血分,气分之清热药,如黄连、黄芩虽清肝胃之火,而不能直入血分,只能廓清外围之浮热,而难清在里之伏热。故《内经》有云:“诸寒之而热者,求之阴。”血分者属阴也。郁火伏热必伤阴血。

三则,古人虽云“火郁发之”,然“久病入络”,理当先清理血分之伏热,冀其有外透之机,此叶天士先生之心法也。

四则,唐容川先生云:“气有余便是火”,即气有余与火邪常常并存,互为因果。郁滞于气分和血分的气机,造成局部有余的局面,故患者腹大如鼓,胀满但非肝硬化之鼓胀。虽说不是鼓胀,却有鼓胀之机。故求之古训:“有余者泻之”。

如此,三年之疾,三诊而决,虽易尤难。

“图难于其易。”

(《老子?六十三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z/1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