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心不是热也不是胃酸过多
烧心是指剑突下、胃脘和胸骨后有灼热感,是胃病中很常见的一个症状。古人也把这个症状叫做“嘈杂”。 临床上容易误以为烧心是热证,而用黄连、栀子之类的药。也有的医师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而用瓦楞子、海螵蛸之类的制酸药。但如此用药往往疗效欠佳。 有人在临床上观察,发现烧心与胃酸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有烧心症状的患者中,胃酸分泌偏高的只占11%。 最近翻遍文献才发现烧心的治法不局限于清热、滋阴、降气,还是很多其他的治法。 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王某,女,45岁。自述反复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近3年,发作频繁,缓解时感胃脘胀闷、隐痛、大便溏薄、嗳气不畅、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 察其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腻,脉沉弱。 考虑脾胃虚寒。治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方用理中汤加味:附子10g,党参15g,干姜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白豆蔻10g,陈皮12g,赭石20g,法半夏10g,厚朴12g。 药后烧心消失,诸证消失。(《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一得》) 升阳散火 丁某,男,61岁。两年前因情怀不畅,过量饮酒后导致胃脘灼热,食欲不振,偶有泛酸,舌质偏淡、苔薄净,脉虚弦。服清热养阴药无效。 胃脘虽灼热,但舌质偏淡、苔净,且无口苦、口干、尿黄、便结等热证可循。 宜升阳散火汤:党参、白芍各15克,葛根12克,升麻、柴胡、防风、生炙甘草各10克,羌、独活各6克。 共服十剂,灼热即除。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患者,女,30岁,教师。胃脘灼热感一年。饮热水后灼热减轻,伴隐隐胀痛,纳少神疲,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 此乃阳虚寒困之中阳郁遏证,治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处方:苏梗10克,木香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草拨6克,白芍30克,吴茱萸6克,鸡内金10克,白术10克,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后灼热感消失,诸症悉除。(《胃脘灼热症治验举隅》) 攻下逐瘀 刘某,男,35岁。患者形体健壮,胃脘灼热如焚,日轻夜重。渴思冷饮,夜间烦热。视其所用药方,皆清热泻火之类,服药时减轻,停药则灼热如故。缠绵三月余,深为苦闷。 刻见:手足心灼热,胃脘部按之灼手,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舌边尖紫红,脉数实。 证属:瘀热搏结,热耗阴伤。治用:泄热祛瘀,养阴生津法。 予下瘀血汤加味:土鳖虫、桃仁、大黄、甘草各10g,水蛭6g,黄芩、石斛各15g,知母20g。服药两剂后,得便泻数次,紫黑恶臭,胃脘灼热消失。(《治愈顽固性胃脘灼热》) 。。。。。。。。。。 当然烧心还有其他很多治法,比如孙一奎、张璐都主张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虚导致的烧心。用保和丸治疗食积导致的烧心。等等..... 此症也与情志相关,有烧心症状的病人大多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的表现,容易急躁易怒、焦虑。 我也曾以为烧心要么是胃热,要么是胃阴不足。所以我常用一贯煎、栀子豉汤、左金丸、四逆散治疗。但也有很多烧心用以上方法疗效欠佳。还是思维被禁锢了。 烧心只是一个症状,不要见到“烧”“灼热”这个词,就误以为是热。 那烧心到底有什么诊断意义? 我认为烧心只是胃气上逆。胃中的痰饮、食积本身温度就相对较高,就算没有热、胃酸不多,如果经常上逆到食管,也会觉得有灼热感。 而胃热、胃寒、阴虚、阳虚、食积、瘀血等都可能导致胃气挟痰、食上逆。 写以上内容,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还是要四诊合参。观其脉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当然,烧心很常见的情况还是胃热、阴虚。但并不局限于此。 |症状研究| 一叶障目,是临床上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容易被很多症状误导,如见到五心烦热就以为是阴虚,见到口苦就以为是肝胆热,见到舌苔黄厚腻就以为是湿热。所以本专题就选一些有误导性的症状来研究探讨。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吧。 声明:本文为恒之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探讨~ 恒之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jb/3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道医学堂丨常见病病脉论证及治法之中医药
- 下一篇文章: 校园招聘浙江三浃包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