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煜,林平

⊙编辑:精诚君

林平主任医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管理30余年,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尤其对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道肿瘤有独到的辨治经验。

1对病机的认识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受反复损害导致的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林平主任基于中医整体观,运用辨证思维与证素辨证,提出“病证结合,体质相宜”、体质与病、证相结合的辨识调治,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脾虚为脾气虚弱,气滞为胃气不降,或肝气郁滞,或腑气不通。体质多以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脾虚气滞”的基础上,兼夹脾肾阳虚、痰瘀阻络,体质多以阳虚、气虚、气郁、痰湿质为主。

2调脏运气汤及加减

林平主任医师仿“柴芍六君子汤”义,自拟“调脏运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处方:白术15g(炒),柴胡9g,白芍15g,茯苓15g,麦芽15g(炒),稻香陈6g,延胡索9g(醋),紫苏子10g(布包),浮小麦30g,甘草3g。加减:气滞:肝气郁滞者,加香橼10g,川楝子9g,青皮10g;胃热气逆者,加竹茹9g,代赭石18g(先煎);虚寒气逆者,加旋覆花合丁香柿蒂汤;肠腑气滞者,加莱菔子10g,大腹皮18g,枳壳9g,槟榔10g,枳实10g。痰湿:湿热者,加姜半夏9g,佩兰10g,黄芩10g,黄连3g,黄柏10g,茵陈18g;血寒血瘀者,加桂枝10g,艾叶10g,炮姜6g;胃镜见黏膜粗糙、颗粒增生或病理见上皮内瘤变改变者,加桃仁9g,路路通10g。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黄芩9g,黄连5g,茵陈18g;热毒明显者,加连翘9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加枳壳6g,川楝子9g,钩藤9g;反流性食管炎者,加瓜蒌15g,竹茹9g;糜烂性胃炎者,加白及10g,瓦楞子15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

病例介绍

郭某,女,67岁,年6月24日初诊。主诉:中上腹胀闷痛半年余。半年前因情志不畅出现中上腹胀闷痛,素来形寒肢冷。辰下:食后中上腹胀闷痛,嗳气,口微干,纳寐可,小便黄,大便2日1行,舌淡,苔黄腻,脉弦。医院电子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病理:胃窦全层胃窦型粘膜重度慢性萎缩性炎。慢性炎症(+++),萎缩(+++),肠化(++~+++)。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虚气滞,痰湿化热)。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治以健脾理气,清热化痰。方用调脏运气汤加黄芪18g,姜半夏10g,黄柏10g,川牛膝10g,5剂。

二诊:药后症减,无明显腹痛,偶有腹胀,伴嗳气,肠鸣频,矢气已多,口干不苦,纳可寐安,昨日因进食不慎出现排稀便,每日2次,伴腿抽筋,小便尚调,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上方去黄柏,加扁豆花10g,木瓜15g,5剂。

三诊:药后嗳气、矢气减,但饭后胀痛甚,口不干苦,纳少,寐尚可,大便正常,小便量较前少,色黄,舌淡红,苔微黄,脉数。上方去稻香陈、川牛膝,加莱菔子10g,茵陈18g,5剂。

以后每隔半月或1~2月门诊随诊,因素体阳虚,又痰湿阻络,中药以上方为基础,加地龙、杜仲。1年后在医院胃镜复查:浅表性胃炎,Hp(-)。病理胃窦全层胃体型粘膜轻度慢性非萎缩性炎,慢性炎症(+)。

按:患者年老,脏腑精气渐虚,脾气亏虚,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气滞则胀,不通则痛,故见中上腹胀闷痛,胃气上逆则嗳气,痰湿化热,舌苔黄腻,气机失畅,津不上承,口微干。治以调脏运气汤加减,初期健脾益气,佐以清热化痰;中后期加强化痰通络,温阳固本。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福建中医药》年6月第47卷第3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叕鐩婃椿鍔?
鐧界櫆椋庣殑鐥呭洜鏈夊摢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jb/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