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有异物,咳不出咽不下到底是怎么
喉咙对于身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吃饭,还是喝水,都必须首先通过喉咙,包括日常的讲话发声,也需要依靠喉咙。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日常吃饭喝水没什么问题,但过后总是感觉喉咙有什么东西,会有一种堵闷感、紧束感,或虫爬感、灼热感、痰黏感,检查又没查出喉咙有异常。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总感觉喉咙有异物,可能问题在肝脾! 其实,这就是祖国医学中所讲的“梅核气”,梅核气是指咽喉部自觉有异物梗阻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妨碍进食的一类疾病。正如《南阳活人书》所讲到:“梅核气……塞咽喉,如梅絮样,咯不出,咽不下。” 既往有不少这类的患者被诊断为慢性咽喉炎,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然而,部分患者病情始终无法改善。 个中的原因在于该病虽然病位在咽喉,但其实与脾、胃、肝密切相关。如果只是单纯地针对咽喉治疗,事实上也即相当于中医所讲的只是治疗了疾病的“标”,而没有解决疾病的“根源”。 祖国医学指出,该病主要责之于痰、气、瘀,平时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肝气上逆阻结咽喉而为病,或因思虑伤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互结咽喉而为病。 乐启生中医团队根据中医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也总结到,实际上,出现该病且病程较短的患者,多以肝郁气滞为主,而病久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则多为肝脾不和,痰气互结甚至痰瘀互结。 打个比方,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体内气机紊乱所造成的。我们体内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气”,气是无形的,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其实我们都有感受到气的存在的体验,比如消化不良,胃气上逆的时候,我们会频繁打嗝,这也是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种。 而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祖国医学认为,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作用。如果肝气不疏,就会导致气机不畅,人体的津液输布失常。部分的津液凝聚成痰,痰气相搏,循着经络上逆,结于咽喉中,就会导致梅核气,也即出现咽喉异物感。 另外,脾胃具有消化水液和谷物、吸收和输送营养的功能,其中,脾的作用主要为升清,胃的作用主要为降浊,这就好比脾胃是一个食物加工厂,加工厂提取出来的有营养的物质就由脾输送到身体各处,主要为往上输送,也即“升清”。而加工厂所产生的“废物”则利用胃的“降浊”功能通过肠道变为粪便往下排出体内。 因此,如果饮食不节制或者肝的功能失调累及脾胃,导致脾不能升清,就会使咽喉失去滋养,造成痰湿困结;而如果胃不能降浊,则会导致臭气逆上,阻塞咽喉,喉间有物梗阻,梅核气的诸种症状都会出现。 那么,如何有效摆脱该病症呢? 中医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助你摆脱喉咙异物感! 由于该病始于肝脾疏泄失常,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气郁则滞不化,温瘀则生痰,而致痰气郁结,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而至血郁,但均以气机瘀滞为病理基础,所以治疗应以调理肝脾着手。 临床上,半夏厚朴汤是治疗该病的最为经典的方剂,可用该方作为基础方化裁辨治。该方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 半夏、厚朴均为苦辛温燥之品,前者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后者擅长行气开郁,下气除满,两者相配,痰气并治,共为君药。茯苓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苏叶芳香行气,协厚朴开郁散结,其质轻入肺,宣肺上行以达病所,同为臣药。生姜辛温,散郁结,降逆气,消痰涎,助半夏化痰散结,和胃止呕,并制半夏之毒。诸药相合,辛可行气散结,苦能燥湿降逆,共奏散结行滞,降逆化痰之功。病根祛除了,咽部的梅核症状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当然,正所谓用药如用兵,如果处方不精、用药不审,则如同冲锋于前,不顾其后,必致错失全局,罔顾人命。因而乐启生中医团队也经常强调,实际治疗不可拘泥于一证一法,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生活环境等一人一方,针对性地调理。 比如,如果患者还伴有胸胁胀满疼痛,每遇到情绪激动或抑郁等情绪变化时加重,可以在上方的基础上加柴胡、枳实,加强疏肝理气之功。 如果伴有咽干、时有隐痛,或有声音嘶哑,心烦,口干、口苦,易汗出,舌红,苔薄黄,则多为肝郁化火,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栝楼、竹茹,以清热化痰,加强原方清热之功。 如果患者为女性,经期多痛经,伴小腹刺痛,舌红有瘀点,舌下络脉曲张,苔薄,此为气滞日久则血瘀,可在原方理气化痰的基础上加活血之品,如当归、白芍、郁金。 如果是年老体虚,并伴有乏力,动则气短,面色少华,食欲差,或便秘,或便溏,舌淡,苔白腻,则可在原方基础上加补气的药物,如太子参、党参、白术。党参、太子参、白术与原方中的茯苓相合益气健脾,治此类梅核气之本,而半夏、厚朴、生姜、苏叶则治其标,诸药共用,标本同治。 典型病案 年5月9日前来就诊的李先生,45岁,自述有咽喉异物感4年多,期间因饮食不当、情绪失调加重,多次以慢性咽炎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李先生也医院检查,胃镜等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糜烂”,口服抑酸药后未见缓解,且出现咽干、纳差等症状,于是前来就诊,希望中医调理改善。 来诊时,除咽喉异物感外,李先生讲到还伴有烧心、饭后胃胀,食欲一般,睡眠欠安,大便每日一次,排便不畅。观其舌可见舌暗红,苔黄腻。根据其病情中医辨证为浊毒蕴胃证,治以祛湿清热、降气化浊。 拟方:茵陈、黄芩、黄连、栝楼、醋柴胡、青皮、陈皮、枳实、厚朴、醋香附、紫苏梗、清半夏、竹茹、生石膏、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先),石上柏、生薏苡仁、败酱草、冬凌草、射干、鸡内金,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ml,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自述咽堵明显减轻,胃胀明显,偶而有烧心,食欲尚可,睡眠较佳,大便每日一行,质可。观其舌可见舌暗红、苔中根部黄腻。上方加减,调整用药,嘱继续服14剂。 三诊:患者饭后胃胀明显减轻,烧心基本消失,咽堵不明显,舌暗红,苔薄黄腻。调整中药组方,此后患者定期来诊,继续服中药至今2年多,今年9医院复查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咽喉异物感也未再复发。 事实上,胃宜降则和,如果湿热困阻气机,气机不通胃中浊气上逆,熏蒸咽部,则会导致咽堵、吞咽哽咽感;胃中浊气停滞则见胃胀、烧心;湿热浊毒困阻脾胃,水谷精微难以运化输布,故见大便不畅、纳呆,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患者睡眠欠安。 因此,治疗用黄芩、黄连、竹茹、茵陈、石上柏、石见穿清热利湿、解毒化浊以祛胃湿、清胃火,生石膏、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清热制酸助清胃火,青皮、枳实、厚朴、陈皮、炒莱菔子破气消积、散结除痞以降胃气,佐醋柴胡、醋香附、紫苏梗、枳壳、香橼以疏肝理气,栝楼润肠通便助胃气通降,生薏苡仁、败酱草、山慈姑祛瘀排脓以消胃痈,冬凌草、射干清热解毒、利咽止痛,诸药相伍标本兼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jb/10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库存告急20天连续调价4次,你随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