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6084106.html

十一月。

在脾胃二区的第二个月。

跳槽去一组之后,加上实习轮的二组,脾二的三个组算是被我轮了个遍。

以及,我也达成了把三个组的一线医生全部送走的奇怪成就......我所在组的一线必然在下一个月去轮发热门诊,能把三个组的一线全部赶跑,只能说不愧是我。

月初跳槽去一组是因为不想再管息肉了,心想着一组毕竟是科主任,疑难病例应该会多些——谁又能想到跳槽之后管的还是息肉呢?这也就算了,直到月初我发现区里6个危重有5个在三组的时候,我只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反思一下自己,这个月消化的知识没学多少,故事倒是听了不少。

讲几个胃镜室的事。

这个月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周转慢了许多。上个月的息肉病人,周三收,周五做,周六出院;现在周三收的胃肠镜直接约到下周一去了。好家伙,切个息肉住了一周,我猜这个月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得有好几个投诉的。门诊的胃肠镜更是离谱,要约两个月才能做,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综合科在插队(毕竟综合科的病人也是人均胃肠镜),后来问了在胃镜室轮转的师兄,才发现问题出在钱上。

正常科室的效益是和奖金挂钩的。然而上个月胃镜室全月高强度工作,月底的奖金却不尽人意。按师兄的话说,在胃镜室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周的奖金还没主任一个下午的门诊赚的多,导致胃镜室的医生很不满,于是主任带头消极怠工限制了病人的数量,降低一下工作强度,反正一天少做十个奖金也差不多。虽然没什么问题,但住院部的病人就遭殃了。周一二入院的病人排到周四五已经算好的了,周三之后的病人就惨了,医院啥事不干熬过一个周末,还得天天吃粥粉面。大部分切息肉的病人都还在工作,为了切个小息肉住一个星期的院,这不是坐牢是什么。

当然永远有特例。某个周三值班的时候有两个切息肉的进来,于是我告诉他们没有意外的话肠镜得约到下周一,让他们慢慢等着——但是意外来了。其中一个病人是胃镜室一个医生的熟人,于是他就变成周四做肠镜,周五就出院了,简直vip级别的速度。这就导致了隔壁床马上跑来质问我,为什么他要周一做隔壁却能周四做。

我看他那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心说坏了,我成替死鬼了,只能说大哥你的息肉比较大不好马上做,而且隔壁床在入院前已经做好肠道准备了(这个倒是真的,因为他的熟人提前交代了),你这今天还吃着大鱼大肉,肯定要多吃几天粥粉面才能拉的干净啊...说了大半天好说歹说才把他劝回病房,临走前还一副半信半疑的眼神,嘴里一直碎碎念,不用听都猜的到在骂谁。

我代入了一下患者的角度。

然后把胃镜室臭骂了一顿。

还有一件事。

某个周一夜班的时候,早上做了肠ESD的19床突然发热腹痛,夜班的二线兰博刚好是早上19床的手术医生,去床边查体示腹肌稍紧张,左中下腹压痛反跳痛,兰博出于谨慎考虑怕她穿孔出血,让她轮椅下去拍了个腹平片。急抽血的结果先出来,白细胞1w7,PCT也是高的,当时真以为穿了,幸好腹平片最后没事,提示了一个肠郁张,轻度充血水肿。第二天兰博还给我们讲了这个病人,这是一种电凝综合征的表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该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由于肠壁较薄且弯曲富有皱褶,所以操作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孔、出血和电凝综合征(post-ESDelectrocoagulationsyndromePEECS)。目前,随着电凝止血在手术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ESD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在逐渐下降,而PEECS发生率在逐步升高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3],在临床实践中易被忽视。PEECS以ESD术后发热、急性腹痛、白细胞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4],与穿孔临床症状相似,但影像学检查未见腹腔或膈下游离气体的一种术后并发症。

兰博说,电凝综合征在我们科还是比较少见的,一年可能就两三次发生,大家要抓住机会学习啊。

然后重点来了。

第二天周二,10床上午做了胃ESD,回来之后在中午出现了高热腹痛,又推去拍了腹平片,又是肠郁张充血水肿。分析了一下又是电凝综合征的表现。这就很奇怪了。首先是胃壁比肠壁厚,也比肠壁平坦,按理来说发生率应该是更低的。问了手术医生,也说跟平时操作没什么出入。大家开玩笑说连着两个电凝,这概率也是没谁了。

第三天。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次是做肠EMR的9床。傍晚发热腹痛肠郁张。

这下就不是概率事件了。后天听师兄说,胃镜室紧急排查了一波,最后发现这几个病人都是同一台机子做的。这机子是新买的,电凝起来比较猛,平时在老机子上用惯了,一样的强度用在新机器上就过猛了。

(注:文献研究是有推荐结肠ESD术前预防性应用氨苄西林/舒巴坦来降低PEECS的风险的)

我不是消化的研究生,我只是个吃瓜打工人。

新收息肉病人的时候,有时会给他们开中药。

给这一类患者开中药是个很好的练手机会。没有什么太大的器质性疾病,但小毛病也不少(腹胀,嗳气,腰酸,乏力,盗汗之类的),说句不道德的,就算中药开的不好也对病人没什么影响。

月初新收了一个息肉病人。更年期女性,情绪波动大,腹部胀痛,偶有反酸嗳气,舌质偏暗,两边红,苔白腻,脉弦细,总体看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肝郁脾虚证。于是开了逍遥散加减,考虑反流加了乌贝散(海螵蛸、浙贝),瓦楞子,牡蛎,苏梗,想着健脾化湿行气又加了陈皮法夏厚朴。这个时候师兄过来,问我有没有开过逍遥散的原方。

我摇摇头。

师兄说,你连原方的效果都没有感受到,就想着加加减减,怎么能体会到经方的精髓呢?这个病人这么多小问题,一次解决肯定是不可能的,那对于新手来说,还不如先抓一个集中解决。只有体会到原方的真意,以后再加减药味的时候才知道差别。对于疑难的病人更是如此。

月末的时候二组有个疑难的病人,37岁女性,下腹胀痛不适1周就诊,入院之后的抽血指标都没有什么征象,胃肠镜,彩超,全腹+盆腔增强CT+小肠CTE都没有提示病变。中药也是改了很多个方,从逍遥散到知柏地黄丸再到大黄牡丹汤、半夏泻心汤,十几味药吃了快20天,症状依然如初。最后请了刘凤斌上来看病人,刻诊见患者体温波动,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都有一个37.5℃左右的热峰,其余时间无发热,左中下腹隐痛,自觉肠鸣,口中泛甜,舌淡,苔厚,脉沉。主任翻看了这段时间的中药,最后开了小柴胡汤原方原量。

吃了三天。好消息是患者的发热和腹痛都明显好转了。坏消息是病因还没找到,患者自觉好转,不愿意做全消化道钡餐要求出院了。

后来师兄又讲了个例子,有个漏尿的女病人,抗感染、激素治疗都上了还是不好,最后用了甘草干姜汤原方(甘草60干姜30)连用5剂治好了。

回到月初。

6号,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

除了去年的决赛舍友都在外实习,基本上每一年的世界赛,宿舍都是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但今年大家都有些心不在焉,吃着烧烤打着牌,偶尔抬头看两眼比赛直播——应该是在场各位没有EDG粉丝的缘故。各自的主队都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显得总决赛有些平淡。

比赛鏖战五局到凌晨一点。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刷屏,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霸榜。有人的青春回来了,有人的青春刚刚开始。

而我第二天要值班。

自从大五实习,不记得从哪一天开始,我就没有看完一场完整的NBA比赛了。研究生开学之后我甚至不知道湖人现在队里有哪些人。

从年开始看NBA,高一放暑假前一天在教室看的比赛;高二语文课上桌下的文字直播,高三科比退役战时整层宿舍楼的轰动......好像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篮球曾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从某一天开始突然就淡出了人生——

它退役了。

今年之后,英雄联盟也要淡出我的生活了。RNG没有夺冠,我也没有从舍友手里抢下第一个五杀,有些可惜。

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的。

11月,天气渐冷。

保持初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cf/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