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脸部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10月20日,曲阜第四天

《石门万象》

一、

远眺石门山万象亭

《论语.宪问》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点:明知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这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可以告慰于孔子的是,老夫子在年前提出的理想人格和建设新型社会的构想,正在逐渐实现。

二、

今天的安排就是登石门山,子路夜宿的石门山。很喜欢看门人和子路的对话,看那时的人说话多简洁。从哪里来就是两个字“奚自”?子路也没有废话,“自孔氏”。不像现代人见面,要说“你好”,”贵姓”?你从哪儿来呀?一堆没用的话。我希望这次山东行回家后,老婆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奚自?”我说“鲁”;老婆说“孔子之鲁乎?”我说“然也!”*“^0^”*#!!不过我这样说话,不知道老婆做的手擀面还能不能吃上了~

三、

本来打算今天就离开曲阜了。这几天走了若干个景点,掰着手指头数一下。1、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应当算三个。而且孔庙在4天里游了三次,这个就不往上加了。2、颜庙。3、周公庙。4、尼山。5、《论语》碑宛。6、孔子博物馆。7、孟子故居和孟母林。8、少昊陵。9、寿丘。10、舞雩台。好像还有,数不过来了。我可以说全面仔细认真的游遍了曲阜,是时候离开了。但是多少有些不舍之意,就这么突兀的离开,意犹未尽。于是找到了这座石门山。

四、

不过,游石门山可不是用来凑数的。实际上来曲阜不游石门山才是大遗憾。我引用石门山简介的一段话:石门山是一座看不透的山,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它"精气神"十足,韵味独特。

自古以来,石门山一直是著名的旅游和佛教胜地。石门山岩石奇特,其中含珠台、照玉镜、芙蓉岩、滚丹坡等都是以石取胜的景点,成为石门二十四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中各种树木多达33科种,形成了石门山独特的"天然氧吧"。

不仅如此,石门山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老子曾在这里讲学,孔子晚年在山中整理过《易经》,子路曾经投宿石门。李白、杜甫曾结伴游览石门山,并在含珠台饮酒话别。清代剧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更是对石门山情有独钟,达到了"即之不能离,离之不能忘"的痴迷程度,叠石结庐,两度隐居石门山。

石门山原名龙门山,也叫云山、云亭山。又因两山对峙如石门,俗称石门山。自古以来,以"奇、秀、险、幽"而闻名,是著名的旅游和佛教胜地。山上有孔子学《易》处,子路宿于石门处,李白、杜甫燕集处等遗址。

石门山的位置在曲阜市区的东北角。在地图上看,尼山在曲阜东南,孟子故宅在曲阜西南。也就是说,我这几天把曲阜市内和市郊四至都走到了。

早晨在酒店吃极简的自助餐,一碗粥、一个馒头、一只鸡蛋,还有一碟小咸菜。简单但足以果腹。离孔庙南门30米、元一天的快捷酒店,还提供一顿早饭,不能要求更高了。然后背起背包出发,到公交车站乘坐2路汽车直达石门山。公交车上人很少,游人只有我一个人。我心中有大快活和一点小惆怅。快活自不必说了。我惆怅的是,这么好的地方让我一人独享,不符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儒家原则,我本来应该是“后天下之乐而乐”滴~~

石门山不仅是子路来过。山中有“孔子登临处”。话说在泰山,也有孔子登临处。包括周游列国在内,孔子在春秋时代就是旅游大咖呀。孔子晚年更常驻石门山,修订《易辞》,是经典传世之处。李白和杜甫也来过石门山访友,山上有含珠亭,是李杜话别之处。石门山上更有一位资深戏剧家,常年在山中写作。其传世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戏剧之一的《桃花扇》。对,这就是清代作家,葬于孔林的孔子后裔孔尚任。科普一下中国古代四大戏剧名著,分别是《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和《牡丹亭》。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PS:为什么叫“杜二甫”呢?因为杜甫在家行二,所以又叫杜二甫。古人喜欢把排行写在诗里,表示一种特别亲切的意味。李白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天宝四年(年)秋天所写,与杜甫同游石门山。之后二人分别,杜甫去了长安,李白则再游江东。

抛开名人影响不谈,石门山仅就风光来说,也要远胜青州云门山。虽然两座山都在门里。用石门山之行,结束曲阜游,确实是再好不过了。

五、

上午8点过一点,我已经进山了。在山门处遥望,远处山巅有一座亭子,是石门山的最高峰。一路前行,经过洗耳亭~~不知道亭名取自洗耳恭听的意思,还是“许由洗耳”的典故。应该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典故的来历是,许由听到尧让位给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后遂以"洗耳、许由洗耳"等表示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物外。

再向前行,经过石门寺,曲阜地区唯一的一座寺院。起初是全真观,道观,传说老子曾在此处讲学,“道生万物,德养万物”的道德观。在明朝时改由佛家主持。石门寺旁边有一座“万仙楼”,很小的古旧二层石砌建筑。比较特殊的是,楼顶中央排列着四道黄瓦。没错,是皇宫才能使用的黄瓦。这是因为,朱元璋早年曾在这一带流浪,受过寺院的接济。朱元璋登基后,不忘旧情,敕封石门寺免缴皇粮国税。因为受了皇封,才换上四道琉璃黄瓦。

接下来路过秋水亭、鹿游岭和二贤望佛亭(二贤即李白杜甫),就到了“孤云草堂”,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的草庐。孔尚任其人颇具传奇色彩。孔尚任是孔子直系后裔(64代孙),出生于明末清初。早年仕途不顺,隐居于石门山中。年康熙皇帝来曲阜朝圣,衍圣公府推荐孔尚任为引驾官,给康熙做导游,大得康熙赏识,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之后又累迁为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其间游历江淮等地,搜集野史、凭吊故明遗迹,结识了一批明代遗臣。因而对南明灭亡颇多感受。“青灯夜耕、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写成了反映南明王朝亡国之恨的戏剧《桃花扇传奇》。但也因为这部勾起汉族人亡国之痛的作品,孔尚任被满清皇朝视为异类,最终弃官归乡,在石门山终其天年。补充一句,孔子的后裔千千万万,孔尚任不过是其中之一。如果没写过《桃花扇传奇》这部名著,谁能记得孔尚任是谁呀?

孔尚任诗一首:

出山无计入山难,

卜宅端宜此地安。

几缕炊烟僧饭熟,

半弯流水夕阳寒。

时闻犬吠知村近,

静听钟声忘夜阑。

记得岚光青到枕,

侵尽秀色耐人餐。

过孤云草堂,走一条小路,有“孔子登临处”大石,和“孔子登临亭”。然后是一条漫长的上坡路,攀垣而上至石门山峰顶。在山下遥望的亭子叫“万象亭”。这个名字起得不错,登高远眺,气象万千;乾坤万象尽收眼中。亭边有石如利剑,这个景点就叫“倚天剑”。显然是从金庸小说得名,没文化了。

我在万象亭吃我自带的午饭,无非是面包、八宝粥和火腿肠;壶中的铁观音茶还是热的。我得承认,这时候我的小惆怅一点都没有了,心中只有大快乐。

来曲阜寻孔颜之乐,走过这么多地方,从舞雩台到石门山,孔颜之乐似乎虚无缥缈,但又真真切切的就在我的身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现世、在此岸、在日常生活和伦常秩序中,寻求心性的愉悦和道德的完满,来实现灵魂的安详快乐和自在,而无需人格神的宗教来追求超世的拯救。是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到与大自然的天人合一。就在这里,石门山上、万象亭中,清风拂面、海阔天空。

六、下午回到市内。傍晚时再进孔庙。不必说领会《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深奥,仅从摄影角度看,孔庙就是独一无二的题材。今天重点拍“五脊六兽”,并不是我闲的五脊六兽,而是这些宫廷建筑精美的小配饰值得一拍。大成殿的殿角上有十二个小兽~错了,领头的不是小兽,是一个仙人。仙人座下骑的是什么?大公鸡吗?在十三碑亭,更能看到罕见的五脊六兽大会师,飞檐挑拱碰到一起啦!十三碑亭位于奎文阁后,专为保存历代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南八北五,东西排列。形制大同小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55块。其中金代碑亭2座,约建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年-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元代碑亭2座,分别建于元大德六年(年)和元至元五年(年);清代碑亭9座,其中御制碑亭5座,遣官致祭碑亭4座,分别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PS: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不知有没有人提到过这一点),“三孔”建筑得到大修的朝代,都是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金、元、清。这是为了笼络(汉族)民心呢,还是草原民族对于孔子和儒教有特殊的学习心得?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极具史料价值。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帝王豪门的尊孔祭祀、孔庙修建沿革发展的历史。亭内最早的2通石碑放置在南排东起第六亭的金代碑亭内,分别立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和唐玄宗开元七年(年)。在孔庙内块碑刻中,按其重量来说,最重的一块碑应数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位置在大成门前东侧),该碑重35吨,连同赑屃水盘共达65吨之重。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至曲阜,征用了民工人,耕牛头。济宁到曲阜90华里,趁冬季寒冷,在行进的道路上泼水使其结冰,巨大的碑身与石刻从冰上滑行前进。文献上讲每天走卧牛之地,这样90华里路行运了整整十五个昼夜,耗费库银余两(以上文字见有关资料)。

再简单说一下“五脊六兽”。一般认为,五脊六兽指的是中国宫殿式建筑,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这是镇脊之神兽:祈祷吉祥、装饰美观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古代中国建筑为木结构,以兽镇脊,避火消灾。于两坡瓦垅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收装饰美,又收护脊之实效。五个蹲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这段话是直接复制过来的,大体上是这个意思,但也有争议。至于顶端的“仙人”,通常叫“骑凤仙人”(不是大公鸡哦)。仙人的身份在民间有几个说法,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齐闵王。这一说法的来源是,齐闵王穷兵黩武,最终引来了五国联军的讨伐。在败亡之际,齐闵王逃到了渭水边,眼看前方无路可走,忽然天降凤凰将他驮过渭水。因此,皇帝们将这个典故做成了如今的这个“骑凤仙人”,寓意万事都遇难呈祥。夕阳明灭中看十三碑亭雕栏画栋勾心斗角,五脊六兽在齐闵王的率领下二滴呵的呆坐于屋脊之上,不亦乐乎!

七、

写完日记,今晚要整理行装,明天去沂蒙山区。

曲阜深度游终结篇

谢谢欣赏!

.8.2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cf/1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