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少华临证心法附肺病诊治心法
孔少华口述阮劲平整理 孔少华先生乃“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之子,自幼随父侍医,秉承家学,师古不泥,立论新异。临床近五十年,无论在温病还是杂病方面均有着显著疗效和独到特点,尤其以温病理论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颇有建树,自成体系。 临症经验及特点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临床中不仅可以应用于热性病的治疗,也均可有效指导各种内科杂症的治疗。伤寒学派善用古方,也称经方派;温病学派喜用凉药,故也称时方派;两个学说一寒一热,似乎互相矛盾,但实质是一脉相承,互相补充。 其实这正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和创新之体现。所以,我以为无论经方时方,只要方与证合,即可大胆放手使用,不必拘泥,但临床上须随证加减,灵活掌握,尤以辩证之有无错误为第一要旨。 余自幼随父学医,览轩、岐、仲景之书,勤读王冰所注内经之素问,苦忆温病条辨之文章,明伤寒之论理、金匱之成方,几十年临证中,细心推求病之所在,因时因地,辩证施治,灵活用药,于危急险要之证,应手而愈者甚多,诚信徐大椿之用药如用兵之妙。以下就个人临床体会及用药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医案部分遥相呼应,便于掌握。 临床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疾病用经方能治,用时方也能治;少数疾病有些用经方效果好,但更多用时方效果好。即使是经方、时方都能治的疾病也往往是时方方法更稳妥。这是因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这跟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谱有关。现代人阴虚湿热者多而阳虚者少,原因诸多。尽管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的保障增强,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饮食方面,热量较高,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排出,积留体内,就是湿热;二为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睡眠时间短,这些都会伤阴;三是过食辛辣厚味也会伤阴助湿。 中医认为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天人相应,晚上阳入于阴,人即入睡,可现在人们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午夜正是阴气最盛之时,此时不睡更易伤阴。 另外,内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现在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重,这一部分人肝肾阴虚的尤多。因此综观现代人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故治疗中注重清热化湿与滋阴,疗效会显著增加,而这往往是后世温病学派的特长。经方药偏温燥,虽然在方证相对时效如桴鼓,但对有内热或阴分不足者产生诸多不适,而且更易伤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古方不治今病的原因。 先父孔伯华在温病和杂病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在继承其学术基础上针对当今实际情况有所发挥,概括如下: 一、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 二、外感病伤寒者少,温病者多,且伏邪温病较常见。伏邪的本质是阴虚内热或兼湿邪。 三、因内热阴虚者且多兼湿邪,故外感病感邪后化热较快。治疗上要注重及时清热并兼顾养阴利湿。 四、治疗内伤病也常以温病伏邪学说为指导,注重滋阴化湿,立“滋潜渗化和调方”,临床许多病都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笔者总结临床上常见疾病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外感病,病位常在上焦,多为肺热,兼见中下两焦之病。 第二类为内伤病,中焦痰湿为患,兼及上焦,常见脾胃病及心脏病。 第三类为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病位以下焦为主,兼及中上两焦。 针对此三类病证,临床中常以三条线来论治。简述如下: 一、外感病证 第一条线是针对上焦之外感病初起。今天的外感病多以风温为主,针对当今内热者多,化热迅速的特点,余治疗风温往往辛凉轻剂、平剂、重剂一起用,即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一起用,辛凉解表与清里同施,常能取到药进热退之功。在清热疏表的同时,常加利湿与滋阴之品,如霍石斛,炒知柏、滑石块之类。 一般风温常用方如下: 生石膏30克(先煎)、薄荷叶5克、地骨皮10克、炒知柏各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金银藤30克、青连翘10克、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条黄芩10克、鲜苇根30克、滑石块15克、鲜石斛30克 其中薄荷叶与地骨皮合用,解表退热效果极佳,解表同时又兼有护阴之功,临床观察并无敛邪之弊;全蝉衣、大青叶合用利咽止痛效果很好。肢体酸痛者,加嫩桑枝30克。里热盛者加羚羊镑1.5克先煎,紫雪一支冲服。临床上体会大多数外感热病初起皆是属于此种类型。 此方为解表清里之剂,应用时须注意生石膏一味。外感初起时,若热仍在表,尚未入里者,不可用;平素胃弱者,宜慎用;脉浮大中空者,为里虚,不可用,当用甘温除热之品。但临床所见,外感入里化热者为多,大多数情况都属于生石膏应用范围。 有医生认为生石膏为大寒之品,应用时非常谨慎,其实生石膏味辛性微寒,质重气轻,既能解表发汗,又能清气泄火,一般确属热证,无论外感内伤,只要不是气血虚弱,或湿遏热伏者,但用无妨,取效甚捷。关于生石膏的应用,先父孔伯华先生在其《石膏药性辨》中论之甚详。 另外,夏秋之际,暑湿偏盛,此时的外感热病常伴有吐泻中满、周身困顿等湿浊阻于中焦之证,对此类外感热病,以藿香正气、三仁汤之类加减,常用方如下:藿香梗10克、紫苏叶5克、大腹皮10克、薄荷叶5克、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条黄芩10克、川黄连5克、滑石块15克、白通草5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生薏苡仁30克、茅苇根各15克、法半夏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还有一种阴虚挟湿的发热比较少见,症见阴虚低热,下午潮热,以青蒿鳖甲汤加减。阴虚与湿热交织在一起的低热往往比较缠绵难愈,见症午后潮热,舌苔黄腻,以青蒿鳖甲汤合三仁汤加减: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生薏苡仁30、鲜茅苇根各3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滑石块15克 以上是余临床门诊常见之外感病的论治。当然,温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由表及里,变证很多,当依卫气营血三焦辩证论治,前人论治甚详,此不赘述。 二、内伤病证 第二条线是针对中焦脾湿为患。余则认为当今社会条件下脾阳虚脾气虚的患者比较少见,而主要矛盾是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不化,进而升降失常。当以二陈汤健脾化湿和胃通降为主,稍佐舒肝之品。二陈汤中常以橘子核络代替橘子皮,以增强理气通络之力,并常加旋复花、生赭石以降逆,炒枳壳、全瓜蒌、莱菔子、大腹皮等下气通腑,六神曲、白豆蔻和胃消食,舒肝不用柴胡,以防其竭肝阴,而用香附郁金,并加霍石斛以养胃阴。基本方如下:橘子络核各15克、生赭石12克、旋复花12克(布包)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炒枳壳10克、六神曲10克、白豆蔻5克(打)、香附米10克、滑石块15克、霍石斛30克、全瓜蒌30克、莱菔子10克 中焦之痰湿郁结,常累及上下两焦,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咳嗽痰多者余常伍以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效果甚佳。 上焦之循环系统疾病,余认为淤血为患者并不多,而以痰湿阻络者为主,因此临床常以温胆汤化痰通络加减,基本方如下:橘子核络各15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炙甘草3克、炒枳壳10克、全瓜蒌30克、青竹茹15克、香附米10克、紫苏梗5克、桑寄生30克、六神曲10克、霍石斛30克、滑石块15克、血琥珀5克(同煎) 余体会此方中法半夏为燥湿化痰之主药,能振奋胸中阳气,具有强心作用,临床体会,此方治疗痰湿阻络之胸闷胸痛疗效甚佳。而他医常用活血温通之法,常有辛窜伤阴之弊。 心气阴两虚者加生脉饮:南北沙参各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重者以西洋参5克代替沙参。 可以看出,余在治疗心脏病时一般不用活血温通之法,此方与中焦脾胃方相近,故同为一条线。 三、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 第三条线是针对今人阴虚肝热脾湿而设。侧重在中下两焦。 今天的中老年人阴虚肝热脾者多,临床上诸多病症皆是阴虚肝热脾湿为患,余将温病伏邪学说引入内科,立“滋潜渗化和调方”,注重滋阴清热化湿,每收良好效果,其方如下:生牡蛎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代赭石12克、旋复花12克(布包)、桑寄生30克、炒知母、炒黄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滑石块5克、橘核、橘络各15克、法半夏20克、云茯苓30克、霍石斛30克、血琥珀5克(同煎) 此方着力于中下两焦。其中生牡蛎、生石决明咸寒入下焦,滋阴平肝潜阳,生赭石旋复花镇肝降胃,四药相配,共奏滋潜顺降之功,炒知柏滋肝肾阴分而清虚火,桑寄生平补肝肾而通经络,川牛膝引气血与诸药下行,滑石块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走,橘子核、法半夏、云茯苓运脾化湿,霍石斛养胃阴,橘子络通络化湿以助寄生,琥珀取其活血安神并助化湿利湿。橘子核温理下焦之气以防知柏之凉遏。 诸药配合,在固护下中两焦之阴的基础上抑肝降胃,清热利湿,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使一身湿热从小便而出,阴虚之浮阳得以下潜,从而身轻神爽。此方运用极为广泛,加减可以治疗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多种肿瘤等多种疾病,余临床一半以上的病人均以此方加减。 以上是余治疗常见疾病的基本思路,上焦肺系外感一条线,上焦心系与中焦肝胆脾胃一条线,中下焦阴虚湿热一条线。余认为以此三条线辩证施治、随证化裁,治疗一般常见疾病皆能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摘自《孔少华临证经验纂要》,阮劲平等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附:肺病诊治心法肺是主持周身之气的重要器官。《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明·章潢《图书编》又云:“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以吐纳也。”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气相通,其又为娇脏,不耐受邪。 故外感病,不论从口鼻入,还是由皮毛侵,均易引起肺脏疾患。肺主宣发与肃降,若外邪犯肺,肺气不能宣发则壅滞,不能肃降则上逆,故常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证。若七情郁结,气郁化火,则气火逆上,熏蒸于肺而为咳;或久病内伤,耗损气阴,亦每致肺气受损,肺阴受耗。故临床肺家病为常见病,尤以老人小儿为多。其病虽繁,但辨证用药也有其规律。 一、论病因辨证用药 肺病之因,外感内伤也。 风邪外感,由皮毛口鼻而入,均易犯肺。 风夹寒邪郁于肺卫,肺气不宣,腠理闭塞,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或关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宜辛温之品,宣通肺气,疏散表邪。常用荆芥、麻黄、杏仁、桔梗、防风、紫苏、桂枝、羌活等。 风夹热邪犯肺,肺失肃降,鼻塞流黄涕,咳嗽吐黄痰或白稠粘痰,口渴咽痒痛,恶风,发热微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散风热,宜辛凉之品,如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蜕、淡豆豉、葛根、柴胡等。 风夹燥邪犯肺,常见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难略,舌红,苔薄白而干燥,脉数,宜宣散凉润,选辛凉或质润之品,如桑叶、杏仁、沙参、贝母、瓜蒌、麦冬、梨皮等。 外感之邪,由表入里,发热重而不恶寒,咳嗽且伴气喘,咳吐黄粘痰者,辨证属痰热壅肺。治宜清肺化痰。宜苦辛甘寒之品,如黄芩、山栀、石膏、知母、鱼腥草、金荞麦、芦根等;配化痰之瓜蒌、贝母、枇杷叶、胆星、竹沥等;若肺火痰咳,或肺中有水气而咳喘者,又常选泻肺之品,如葶苈子、桑白皮、黄芩等。 若瘀热蕴肺酿脓者,常见咳吐脓痰,痰腥臭难闻,伴胸闷胸痛。治宜清热排脓,佐活血散瘀。排脓可选芦根、天花粉、薏苡仁;散瘀常选丹皮、赤芍、桃仁、虎杖、大黄等品。 病久伤津耗阴。若肺津受损,肺阴不足,证见干咳少痰,咽干,或咳嗽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或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常选甘凉质润之品,如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贝母等。 病久亦耗气。肺气虚弱,临床常见少气,懒言,咳喘,语言低微,自汗,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宜甘味之品调之,常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甘草等。 二、辨兼证配伍用药 外感之邪,郁于肺而化热,证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此表未解而里热甚,邪郁闭于肺治宜宣畅,里热炽盛则应清泄。宣肺如麻黄、杏仁;清肺如石膏、知母、黄芩等。 若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证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者,宜宣肺散邪配养阴之品。宣肺散邪如桔梗、杏仁、薄荷等;养阴如麦冬、玉竹等。 若阳虚之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则正气不能逐邪外出。证见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咳嗽神疲,肢寒嗜卧,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宜益气助阳,配宣肺解表祛外邪之药。益气常选人参、黄芪、党参等,助阳常选附子、细辛等;宣肺解表常选麻黄、桂枝、防风等。 若素有痰饮,复感外邪,则表寒引动伏饮。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胸痞,苔滑润,不渴饮,脉浮紧或身体疼痛肢面浮肿。宜宣肺解表配温肺化饮。宣肺解表选麻黄、桔梗、桂枝等;温肺化饮选细辛、半夏、干姜等。 温燥之邪袭肺,则伤津耗阴。证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治宜清肺润燥。清肺选石膏、知母等;润肺选瓜蒌、杏仁、贝母、沙参、麦冬等。 温燥之邪袭肺,亦能耗气。证见汗多,烦渴,口干舌燥,神疲乏力,咳嗽痰黄,脉大无力。宜清肺配补气同用。清肺常选石膏、黄芩、知母;补气常选人参、党参等。 内伤咳久,则气阴两伤,肺阴不足。证见干咳痰少,不易咯出,潮热或手足心发热,咳嗽气短,神疲乏力。治宜气阴两补。补肺气选人参、党参、黄芪、淮山药等;补肺阴选南北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等。 久咳伤气,肺气耗散,常于补肺药中配入敛肺之品,以防其肺气耗散,如五味子、诃子、乌梅、五倍子等。 亦有肺病日久,脾气虚弱,或脾气素弱,运化功能失调,水液停聚为痰饮,而致咳嗽缠绵难愈者。脾肺同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宜化痰健脾。化痰如半夏、陈皮、茯苓等,健脾如白术、党参、砂仁、淮山药等。 肺气虚久,渐损及肾,以致肺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咳喘短气,动则喘甚,甚则不能平卧。单补肺气,难收良效。宜补肾纳气平喘,选甘温之品,如补骨脂、胡桃肉、蛤蚧、紫河车、灵磁石、肉桂等。 三、审咳喘辨痰用药 《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巢氏则有十咳之分;陈氏则有三因咳之别。 不论多种咳嗽,总可以虚实概之。实证多新感,咳嗽声扬,鼻塞声重;肺热盛则咳痰腥臭,神气未祛,脉滑实有力。虚咳之证,多久病,咳而气短,或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声不扬,伴低热,盗汗或神疲乏力,脉细滑或细弱。若素体虚弱,复感外邪袭肺者,多虚中夹实。 喘证常与咳并见。实喘气长而有余,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虚喘气短而不续,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一息为快。 不论咳还是喘,新感者多实,治宜祛邪为主,宣肺、清肺、泻肺、化痰。内伤久病者多虚,治宜扶正为主,补肺、敛肺、或健脾、补肾纳气,亦常配化痰之药。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然本处所论为在肺之痰,亦有寒、热、湿、燥之分。 寒痰其痰色白,质清稀,易咯出。寒者温之,宜辛、苦,性温之剂。如半夏、陈皮、白芥子、皂荚、白前、旋复花、苏子、莱菔子等。 热痰其痰色黄,质粘,难咯出,面红身热。热者清之,宜辛、甘、寒凉之品清化热痰。如瓜蒌、贝母、天竺黄、竹茹、竹沥、海浮石、桑白皮、葶苈子、枇杷叶、马兜铃、荸荠等。 湿痰量多,痰色白而粘。易咯出,伴胸闷脘胀胃纳不馨,神疲乏力。湿者燥之,宜辛、苦、温药燥湿化痰。如半夏、天南星、陈皮、厚朴、莱菔子等。 燥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吐出,咽干鼻燥,舌干少津。燥者润之,宜甘凉润肺化痰。如瓜蒌、贝母、杏仁、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蜂蜜等。 老痰者,咳嗽时作,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有恶腥味。坚者软之,宜咸寒之品。如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等。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南京中医学院学报》,年第4期,作者/孙多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cf/10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告诉大家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效方15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