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随着《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

文博探索节目的热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文物感兴趣

也对考古这一神秘的工作产生了好奇

今天这一期的青岛人

青岛

就带大家认识一位考古工作者

他不是地道的青岛人

却比青岛人还要了解青岛的历史

十年的青岛考古工作

让他与这座城市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03期-我与青岛的历史对话

《青岛时尚》特别策划

青岛人

青岛

-青岛人

青岛-

在青岛,与历史对话

在尘土飞扬的田野,我们见到了彭峪,他正在进行琅琊台大台遗址项目的勘探工作。

小时候因为电视上一个考古的节目片段,彭峪对这项“神秘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其自然学了考古,又因工作原因来到了青岛,自此,他便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与一些废旧的瓦楞子、与泥土打交道,但在彭峪眼中,他们工作的最大意义,是与历史对话,是还原更多更真实的史书没有记载的事件。

每天灰头土脸,忙的时候家都顾不上回,吃住都在移动的宿舍——多为遗迹附近的村舍,如复一日地勘探、记录、挖掘、研究…这是彭峪工作的常态,艰苦、枯燥,但他乐在其中。

“年,我们一行考古工作者在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土山屯村发现了一个保存得非常好的汉代古墓群,并发掘了一批堪称国宝级的文物。当时就觉得,哇塞,幸运之神降临到了我身上,竟然发现了这么珍贵的文物!这对研究青岛的历史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或许工作内容属实枯燥,但考古过程中的每次重大发掘,都是乏味工作中的高光时刻,让日复一日的“无聊”日子多了一些“有趣”。

-青岛人

青岛-

触摸青岛历史的“侦探”

“刚来青岛工作的时候,就有一个老师跟我们讲过,说你在这个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青岛,了解青岛,然后再去热爱青岛,进一步去发掘青岛,考古青岛。”

彭峪是湖南人,但来青岛这十年半,他已经参与了多个有关这座城市的考古项目,毫不夸张地讲,彭峪对青岛历史的了解,尤其是近现代以前青岛历史的了解要比很多青岛“土著”多得多。

“就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青岛的历史远比大多数人了解的要久远,不仅仅局限于青岛建制这一百多年。”彭峪告诉我们,“比如我们发现,五六万年以前就有祖先在黄海边大珠山的脚下生活…”讨论起有关城市历史的话题,彭峪的话匣子仿佛关不上一般,眉飞色舞,侃侃而谈。

“哪怕是一次很小的考古发掘,都是在填补青岛历史的空白!我觉得我跟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联系。”彭峪说。

确实,作为一个“外乡人”,跑来青岛发掘这座城市早期的历史,听起来就是一件有些奇怪的事情,但正是在一次次的考古中,在一次次与历史对话中,彭峪逐渐对这座城市产生了认同感。

年,彭峪在青岛正式买房定居,现在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彭峪和妻子赵梦鑫)

(彭峪的儿子ππ)

从工作生存,到扎根生活,彭峪告诉我们,自己对青岛这座城市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了。

“我和这座城市是互相滋养、互相成长的,于我个人而言,在这里,城市在包容我,我在这里收获了事业和爱情,工作也得到了成长;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考古发掘,探究城市的历史根脉,将城市更多的未知的历史展现给公众。城市给予了我们很多,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工作反哺这座城市。”

如果你和青岛有特别的故事

欢迎向我们投稿

期待你独一无二的

投稿可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tz/1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