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69.html
牛年开篇说牛文/王树民鼠去带走灾祸疫患成旧事,牛来接纳祥瑞福喜绘新图。随着一声声哞、哞的牛叫,吼走了寒冬的严酷,吼开了新春的大门。牛转乾坤的东来紫气,气吞牛斗的波澜壮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闯敢冒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品德,定会让辛丑年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富民强的崭新气象。牛年来了,尽管因新冠病毒的疫情还未完全散去,但祖国大地在春的怀抱里,处处已经是万木争葱,百花含苞待放,一派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过去的庚子年,无论是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纷繁复杂,充满了极其不确定性,由此而洐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话题。新的一年,肯定还会有政治、经济、自然、社会、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还会为文学艺术界提供创作的丰富素材,但愿多些鼓舞人心的,祥和喜庆的,少些天灾人祸的,沉重忧伤的。牛年来了,作为新的一年的开篇话,从何说起呢?说些什么呢?掂量来掂量去,总觉得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斟酌再三,那就还是从牛说起吧。牛,一个极为普通的动物(家畜),平常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在过去耕种处于原始的时代,它曾经是家庭、生产队的主要生产力,一直受到农民偏爱和器重。当下,土地经营耕种收获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牛在生产过程中也就失去了其独特的位置和作用。虽说牛的用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它对于人类的方方面面仍有着不可小视的价值。既然以牛为话题,就不能不说说牛的起源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牛是大型牛科动物,它具有强壮的身体。宽宽的头骨,长着两只非常坚硬的角,打斗时即是最好的攻击和防御武器。它的腿部十分有为,当受到惊吓或遇到险情时,能以很快的速度奔跑。主要种类有:家牛、黄牛、水牛、牦牛、奶牛、野牛等。它们以草料为主要食物,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数量较多的国家有巴西、美国、印度等。牛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化石,经鉴定已有7万年之久。中国的水牛源于南方,牦牛是由野牛驯化而来,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藏北的高原地区。有关牛的文化十分丰富,唐代就有了详细记载。著名诗人元稹《生春》诗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讲的就是当年的一种民俗一一鞭春牛。鞭春牛起源于周代,兴盛于唐宋。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这种风俗传播更广,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并不是真的要用鞭子抽打牛,它在立春日举行。在山东民间盛行的是要把用泥土做成的牛模型,进行击打,谓之鞭春,寓意送寒气,促春耕。将土牛打碎后并争抢,称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最吉利。浙江一带流行迎春牛,是时依次向春牛叩头,然后弄碎争抢。抢得者纷纷带回家撒在牛栏内,以图家畜兴旺。在汉族的风俗中,还有“结牛财亲”一说,主要流行湖南一带。一头牛几户共用即称之为结财亲,互相之间视作亲戚对待。所有权一旦变更,“亲戚”关系也随即宣告结束。陕西留坎县等地有“牛王会”习俗,主要适用于为老人做寿,表示尊敬之意。的牛年为辛丑,是十二生肖的第二位。在排名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按初时内定,十二生肖牛应该排名第一,当玉皇大帝准备宣布时,老鼠却站出来,表示异议和反对,力争要将自己排在首位。玉皇大帝问其“为什么?难道你的贡献比牛还大吗?”老鼠回答:“人们都认为我比牛大。”玉皇大帝只好让人们来评判,于是老鼠就跑到街上,窜来窜去,人们看见后,纷纷大喊:“大(打)老鼠啊!大(打)老鼠啊……”玉皇大帝闻听此话,一时无语,无奈只得把老鼠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就形成了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为序的排列。牛,忠实勤恳、寡言负重的象征。“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每当吟起这着数九的歌谣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春暖花开,杨柳吐絮,田野茫茫,农人扬鞭,黄牛犁地的鲜活画面。牛,毕生忠于主人,辛苦劳作,埋头苦干,只做贡献,不计回报,因此,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把它作为任劳任怨的象征。夸奖某某人踏实肯干,无事少非时,往往会用“老黄牛,孺子牛”加以形容。有诗为证:“勤奋耕耘亦忍鞭,犁完旱地耙冲田。任由日炙风霜打,野草充饥不歇肩。”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里都有数量不等的牛,是不可忽缺的一支“主力军。”由于牛比驴听话,使唤起来相对顺手,尽管干活略显缓慢,仍然会受到社员们的青睐。有人用这样的诗句给予赞美:“扬鞭呵斥默无声,戴月披星起五更。暑战骄阳犁作戟,寒来虐雪草堆情。奋蹄劳碌甘吃苦,俯首躬身谢堂名。待到金秋仓满谷,依然僻壤拓荒征。”牛,是有情感和思想的。牛,虽然默默无言,甚至连人们鞭打时也很少表现出愤怒和反抗。实在忍受不了,就回头瞪上几眼,充满着疑惑不解,仿佛在问:“为啥要打我啊?我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其情之凄,其态之憨,越发增加了几分的可爱。我们虽无法体验到它内心的活动,更不能与其进行语言交流,但从我的一些经历中,足可以相信牛是有丰富情感和思想的。赶着牛车往地里送肥,只要有了第一趟,第二趟它就会按原路到达目的地。收工回来,卸下辕套,它就自觉地迈着四方步,悠哉悠哉地走进私“宅”。从记事起,我记得村东头关帝庙的西偏房,是大队的油坊,两个老人喂着一黑一黄两头大犍子牛。个头硕大,雄壮光亮,力气超强。秋收过后,各个生产小队将棉花籽、蓖麻籽、芝麻、麻籽等原料全部交到这里。从而,整个冬天,两个老人、两头牛就不停地在屋子内炒、磨、夯、直至一次一次地榨成油。然后优惠提供给村民食用,如果当年收成好,经营到位,年根底下大队还会无偿地分给每口二、三两油。进入七十年初,大队的油坊撤除了,两头牛经过了十几年的辛勤劳作,也日渐衰老,基本上失去了干活的能力,大队决定要杀掉吃肉。杀牛当天,我亲眼所见的过程,至今仍历历在目,不能释怀。七八个壮汉折腾了半天,楞是放不倒一头老牛。说来也怪,平时看似没精打采,少气无力的老牛,忽然变得暴躁不安,又蹦又踢,拼命挣扎嚎叫,弄得人们束手无策。最后有人提议请来长期与牛一起生活的两个老人试试如何。起初,其中一位一口回绝,后经大队干部反复做工作才勉强答应下来。不知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他俩分别用手摸着牛头,顺着牛背慢慢地轻轻抚了两遍,刚才还怒目而睁的牛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并变得非常的温顺,闭着眼睛显得十分享受。此时,在老人的示意下,用绳子捆绑住了四肢,没费多大劲就将牛放倒在了木板上。当屠宰者拿起刀子准备下手的一刻,我们全都清楚地看见,老牛微微睁开双眼,望了望旧主和四周的人群,又慢慢地合上,瞬间两行混浊的泪水顺着眼角滚落了下来。两个养牛的老人跟着哭了,围观的许多人也都扭头背脸不敢直视。牛,宝贵的精神,时代的需要。牛的精神是什么?是吃苦耐劳,是无私奉献;是兢兢业业,是实在忠诚;是拓荒负重,是不计功名。这些精神在过去的年代需要,如今的形势下同样需要。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吃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传统永远不会过时。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我们要时刻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念和态度;遵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做人之道;坚定“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处世原则;以气壮如牛的磅礴气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做敢为的胆量,切忌大话、空话,严禁吹牛皮,齐民心,发牛力,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再铸新的辉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tz/1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