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治疗胃病,很多医生复杂化了

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很多,脾胃运化不好,肯定是有湿邪缠身,湿重吸收就会差,我们重点在调节气虚和祛湿。

脾胃病从寒热虚实言,以虚、寒为多。

脾胃病病因多端,其中尤以贪凉饮冷、过用或误用寒凉药物居多,这些病人又以小孩及青年妇女占多数。盖小孩为纯阳之躯、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饮食喜凉饮冷,药物误用寒凉者十之五六

因而多见脾胃虚寒,纳运失司。

妇女每值经期,血少气亏,肝之藏血相对不足,相火内动而口渴躁热心烦,喜食生冷,然而气血既亏,焉耐寒凉,寒伤脾胃,也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司。

寒与虚常相伴而生,诚如张景岳所说:“寒者属于阴,或为内寒,或为外寒,寒者多虚。”

他还指出,气不足便是寒。

案例分享

患者28岁,脾胃虚寒,症见脘腹胀满、疼痛隐隐、食少恶心、便溏或泄泻、倦怠乏力。

脾胃虚寒为本,痰食积滞为标,治疗以治本为主,兼顾治标,健脾益气不忘消食化痰,消食导滞有助健脾温胃。

祛邪不过权宜之计

像浙贝母、瓜蒌甚至黄芩等清热化痰药,待胃肠痰热一清,就不能用了,不得长时间使用,更不能滥用黄连、石膏等大苦大寒之品,折伤脾胃阳气。

治疗脾胃病,善用生姜,从一片到五片(每片五分钱币大),最多用至60g,或直接用鲜姜汁-滴至数滴,和药汁同服。用生姜寓意有三,

其一生姜起调味作用,有助于去除其他药物的异常气味,达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其二加生姜后有助于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充分发挥药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温胃助运,散寒止呕,消除

脾胃虚寒,增强胃肠的运动,以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如胃寒重,腹中痛,可用良姜3g代替生姜,其辛辣之性更强,散寒止痛之力更大。

[加减应用]:

气虚明显,加炙黄芪18~25g。

湿为阴邪,寒湿相聚,加苍术12g,白蔻仁5g(后下),芳香行气燥湿。

脾虚不运,胃寒不能腐熟水谷,食滞不化,加焦神曲12g或焦三仙各12g消食导滞。

腹泻加煨姜3g,炒稻芽9g。

积滞不去,日久酿生痰浊,加化橘红12g,炒枳实9g,理气化

痰;化生痰热,则加渐贝母12g,瓜蒌皮18g,清热化痰。

泛酸明显加煅瓦楞子15g或海螵蛸15g制酸和胃,人参汤以煅瓦楞子为好,入丸用海螵蛸为佳。

总结:脾胃病在于益气化湿,调节为主,增加运化,吸收好了,脾胃自然好,同时要注意饮食,三餐规律。洁身自好更为重要

#快问中医超能团#

#中医养生的真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tz/1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