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控制扩散 http://m.39.net/pf/a_7574864.html
导读:左金丸,《医方集解》谓:“肝居于左,肺处于右,其所以名“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善治肝经郁火导致的嗳腐吞酸,脘胁腹痛等症。左金丸治疗脘胁腹疼痛临床体会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其组成只有二味药,比例是6:1,即黄连6成,吴茱萸1成。其性味前者为苦寒,后者为辛温,寒温共投,相互为用。其能入肝经,为治肝火要药。主治肝火燥盛,左胁作痛,脘闷腹痛,吞酸,呕吐泛恶,口苦口干,便结或便稀,舌红,脉弦数。其作用机制:肝实则作痛,肝木生心火,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苦寒泻心,清心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克木,则肝能平矣。吴茱萸辛温,能入肝经,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之,以热治热,从其性而治之,亦称反治,故能相互为用。《医方集解》谓:“肝居于左,肺处于右,其所以名“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罗天益谓:“本方独用黄连为君,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为相宜也。”《中医方剂》则谓:本方适用于肝经火邪所致的实证,若肝胆血虚而致胁痛之证,本方即不适合。古今医学家对左金丸的组成、用法、功用,叙述颇为清晰,为后世应用明确了方向,它主治胃脘痛、胁痛、腹痛,用之得当可以立止疼痛,用非所宜,不仅不能止痛,反能使疼痛增剧。临床常见的胃脘痛,多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症状表现,除疼痛外,常有泛酸,口苦,呕恶,便结,舌红,舌苔黄,脉弦数等,用本方必立即获效。若口淡,纳呆,便溏,嗳气,喜热饮,舌暗淡,苔白,脉沉细,多为脾胃虚寒,则本方不适用,用之使疼痛增甚。胁痛多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其症状表现除疼痛外,多伴有口苦口干,便结嗳气,恶油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本方最为适用。因黄连苦寒利胆,吴茱萸能辛散胆经郁热。一般认为胆居相火,以郁热为多,因此本方治疗胁痛,效果较好。腹痛多为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阑尾炎等,其症状表现除疼痛外,多伴有腹泻、肠鸣。结肠炎、阑尾炎亦有表现便结者,并有纳少、嗳气、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数,此类便结本方较为适合。急性发作如肠炎、痢疾、结石、痛经等不适合使用本方。临床举例例一:付某,男,40岁,经常胃脘疼痛,有时呕出酸苦水,大便干结,口干苦,喜饮,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医院检查,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用香砂六君丸、平胃丸等均不见效,改用左金丸后,胃痛立止,坚持服用,痛不再作,最后复查,“球溃”亦消失矣。例二:王某,女,56岁,患右胁痛有一年余,往往在饭后不久即发痛,有时疼痛如锥刺,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恶油腻,不断嗳气,脉弦数,舌红,苔黄腻。B超检查,提示慢性胆囊炎。因疼痛频作,用他药不能止痛,用左金丸,并节制饮食。三个月后B超复查,胆囊炎已消失,疼痛亦未复作。例三:文某,女,40岁,脐周痛2年,大便干结,有时又有稀便,矢气多,便下夹黏液,有奇臭,经用纤维直肠镜内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以左金丸给服,连服1个月,腹痛未再作,大便逐步正常,病告痊愈。体会:①左金丸临床确能止痛,因疼痛往往起于气滞血瘀,用吴茱萸辛能行气,黄连苦寒泻热,寒温共投,止痛迅速。②胃脘、胁、腹疼痛的共同点,必须有热象,如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等,如具有虚寒证象,本方并不适宜。③左金丸是入肝经、泻肝火要药,因胃痛系肝木侮土,胁痛属肝郁胆热,腹痛为肝郁气滞故也。由于这个处方比较好用,我们今天就系统的学习下这个经方,首先要有热证,第二脉象要有肝脉弦。具体详解如下:左金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卷一。为泻火剂。具有泻肝火,行湿,开痞结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1歌诀

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

2组成

黄连(一本作芩)六两(18g)、吴茱萸一两或半两(3g)。

3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为末,水为丸,或蒸饼为丸。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

2、现代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3g,开水吞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4功用

泻肝火,行湿,开痞结。

5主治

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6方义

本方证乃肝郁化火犯胃所致。肝经布于胁肋,肝气郁滞则胁肋胀痛;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肝火循经上炎,故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郁而化火之征。证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宜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为君药,一则清心火以泻肝火,即所谓“实则泻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二则清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降,如此标本兼顾,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为适宜。吴茱萸辛苦而温,入肝、脾、胃、肾经,辛能入肝散肝郁,苦能降逆助黄连降逆止呕之功,温则佐制黄连之寒,使黄连无凉遏之弊,且能引领黄连入肝经,为佐药。二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泻火而不凉遏,温通而不助热,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7运用

1、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胃证常用方。临证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用方要点。

2、现代多用于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证属肝火犯胃者。

8加减化裁

若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胁痛甚者,可与四逆散、金铃子散合用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功。

9使用注意

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呕吐吞酸属脾胃虚寒者忌用。

10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都能用于肝经实火之胁肋疼痛、口苦等症状,左金丸泻火作用弱于龙胆泻肝汤,但能降逆止呕,用于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无清利湿热之功。龙胆泻肝汤泻火作用强,用于肝胆实火上炎目赤、耳聋、耳肿,或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带下黄臭等,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降逆止呕之效。

11重要文献摘要

1、《医方考》: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以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

2、《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

3、《古方选注》:经脉循行,左升右降,药用苦辛,肃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吴茱萸入肝散气,降下甚捷;川黄连苦燥胃中之湿,寒胜胃中之热,乃损其气以泄降之,七损之法也。当知可以治实,不可以治虚,若误论虚实而用之则误矣。

4、《医宗金鉴》胡天锡曰:此泻肝火之正剂。独用黄连为君,以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温开其郁结,惩其汗格,故以为佐。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5、《谦斋医学讲稿》:方中黄连入心,吴茱萸入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茱萸为反佐药。我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茱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应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莱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茱萸用量,效果更捷。

?版权声明:

1、文源: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章汉明。编校/律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z/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