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的辨证治疗及对症治疗
辩证治疗 1.心脾积热证: 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口干渴,心烦失眠,焦虑不安,便干尿赤,舌尖偏红,苔黄,脉数。 病机: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灼伤黏膜 治法:清心泻脾,导热下行 推荐方药:导赤散合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淡竹叶、生甘草、通草、生地黄、藿香、栀子、防风、生石膏(先煎)等。 2.胃火炽盛证:溃疡周围充血发红,口中灼热疼痛,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口干,渴思凉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而干,脉滑或数。 病机:胃火上炎,灼伤黏膜,耗伤阴液 治法:清胃降火,通腑泻热 推荐方药:①清胃散(《脾胃论》)加减:升麻、黄连、当归、生地黄、牡丹皮等。若胃热腑实,大便干结者可加入大黄、芒硝、枳实等通腑泻热。②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等。 3.阴虚火旺证: 溃疡表浅,周围微红,易反复发作,隐痛或热痛,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灼伤黏膜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推荐方药:①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等。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等。 4.脾虚阴火证: 溃疡多为灰白色,周边水肿,红晕色淡,隐隐作痛,腹胀,纳呆,大便偏稀,乏力,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下焦阴火上僭 治法:补益脾胃,升阳泻火 推荐方药: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党参、麸炒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生甘草等。②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加减: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党参、黄芩、黄连、生石膏(先煎)等。 5.寒热错杂证: 溃疡色淡红,反复发作,隐痛,伴口干口苦,或咽痛,胃脘堵闷,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舌质红,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病机:湿热内蕴,湿邪伤阳,热邪上攻,升降失常 治法:清热化湿,平调寒热 推荐方药:甘草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炙甘草、黄连、黄芩、党参、干姜、法半夏、大枣等。 对症治疗 ■口干口苦,甚至口中异味者,可加左金丸、麦冬、天花粉等 ■红肿疼痛明显者加赤芍、牡丹皮、当归 ■虚烦不宁者加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等 ■便干不畅者可加枳实、瓜蒌、莱菔子、芒硝等 ■嘈杂、反酸者可加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子 ■潮热盗汗可加地骨皮、知母、黄柏等 ■脾虚便溏者可加炮姜炭、炒薏苡仁等 ■伴口腔黏膜出血、糜烂时,可加用三七粉、白及粉、珍珠粉治疗(随汤药冲服或用温水调成糊状口服,空腹时服用),但建议在辨证基础上使用 ■癌症患者可在复方中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或配合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三七、莪术等 ■癌症放疗、化疗后期可加入麦冬、天花粉、知母、生地黄、玄参等滋阴清热药物,以及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黄等益气补血之品 药对 1)栀子、淡豆豉:两药具有清上焦郁热、除烦凉血的作用,适用于心脾积热证口疮。 2)金银花、连翘:两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适用于风热袭表、湿热内结证口疮。 3)黄柏、砂仁:两者相配益阴增液、补土伏火,主要治疗肾阴虚火证口疮。 4)黄精、山药:两药具有调节脾、胃、肾功能,治疗脾胃伏火证口疮。 5)黄芪、甘草:两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是促进口疮愈合的良药,适用于久不愈合的气虚口疮。 REF.李振华,李保双,任顺平.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J].中医杂志,,61(03):-.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z/6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草药的药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