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国 http://m.39.net/pf/a_6866320.html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的疾病、常伴有糜烂、胆汁反流及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迄今尚未十分明了,与遗传、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不良饮食习惯、情绪等多方面有关。中医常依其症状按“胃痛”“胃痞”“嘈杂”“暖气”“泛酸”等进行辨证论治。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对慢性胃炎有“胃痛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等描述,阐明了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治法,同时《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明了胃痛的发生与脾及肝郁横逆犯胃有关。东汉张仲景提出“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金代李东垣认为胃痛“皆因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人客之”,治疗上多采用益气温中与理气和胃之法。明代张介宾对胃痛的病因病机做了较为详尽的总结,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理因素,主张理气为主。《明医指掌·心痛》提出“胃脘湿热痛”的论点。清代叶天士认识到“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

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胃痛、胃胀、嗳气、泛酸等表现、其病因主要与外感

寒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体虚诸劳等因素有关,有实有虚、或虚实夹

杂,实则邪滞中焦,脾胃失和,虚则脾胃亏虚,胃络失养。

应用中医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改善临床症状,增强体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不同程度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防止癌变。除了胃出血、可疑痛变或不能正常进食外,均能服用中医膏方治疗。

1.健脾益气,理气通降

在本病的治疗方面,推崇《景岳全书》“非大加温补不可”的理论,主张通补兼施、标本兼顾,常以健脾益气、理气通降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大法。气虚者以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为主,以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升胃降,枢机运转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病邪可祛。补气药剂最较大,炙黄芪常用至克、同时配以大剂通降之品如枳壳克等,可缓其满中之弊,加人陈皮、半夏等降通醒胃之品,其效倍捷;阴虚者可视大便情况而选择用药,便溏者多选用酸甘化阴之品,以白芍药、乌梅、甘草、北沙参等为主;便秘者常取叶天士之法,多选用增液汤之生地黄、玄参、麦门冬等;其他如血瘀者用药以莪术、丹参、郁金、延胡索、炙刺猬皮,以及失笑散等为主;湿重者予苍术、厚朴等;湿热重者予黄连、黄芩等;胃中灼热者加蒲公英等。

2.瘀血为患,活血化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瘀血为患。本病病程较长,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弱,脾虚气滞,H久则气滞血瘀,气血同病。如《脾胃论》所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王清任认为:“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叶天士亦谓:“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所以,在临证中常酌加莪术、丹参、白芍药、红花、当归、郁金、延胡索、乌药、九香虫、五灵脂、炙刺猬皮等活血通络之品以疏通血脉、祛瘀消滞。对于久痞不愈、寒热错杂之证,可合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治疗,以柴胡畅达厥阴,升少阳清气,佐以黄芩苦降而泄胆热,即苦降泄热,同时加炮姜以辛开通痞。

3.调理脾胃,注重情志

朱丹溪有“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之,张介实亦有“因病面郁,因郁而病”之说,都强了疾病与情志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调节情志重在调理心、肝两脏。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伴有精神情志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予以兼顾。

(1)养心以助脾胃: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和“心”有着密切联系,心神不安时常见脾运化失常。反之,胃肠病日久,常导致气血生化源而难以补养心气、心血,又易产生心神不安之象。因此,临床上患者可伴多思多虑、心烦紧张、夜寐不安,甚则神思恍惚、表情淡漠、悲忧善等心神不安之症,对此临证中多参以养心安神之法,使五脏安和,以助脾胃功能的恢复。处方首选甘麦大枣汤,其他药物如茯神、远志、黄连、百合、龙骨、牡蛎等亦常可选用。

(2)疏肝以调脾胃: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所主之外,还与肝有关。《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与脾胃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若肝木过旺,势必乘克脾胃之土,而致脾胃受纳、运化失司,痛、胀、呕、泄诸症出现。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言:“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因此,在本病的治疗中应注重情志对肝脾的影响,常采用疏肝之法,以解郁缓急,调理胃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疏肝之品多选用柴胡、郁金、香附、八月札、佛手、枳壳之类。肝体阴而用阳,故又配以味酸之白芍药柔肝敛肝。

4.辨证与辨症、辨病相结合

在临证中要注重中医辨证与辨症、辨病相结合,用药时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胃酸过多,可选用煅瓦楞子、乌贼骨、白螺蛳壳以制酸;若胃酸减少或缺如,可选用山楂、乌梅、木瓜等以助酸;若兼见胆汁反流者,可加旋覆花、柴胡、郁金以疏肝利胆;若食积不化者,加焦山楂、焦神曲;若便溏者,加赤石脂、禹余粮、益智仁、山药;属寒痛气滞,多用高良姜、炮姜、肉桂;属肝热犯胃作痛,多用川黄连、白芍药、吴茱萸、延胡索等;属血瘀作痛,可用莪术、当归、延胡索、丹参、郁金等活血止痛。此外,胃中灼热者加蒲公英等。

临证还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用药味。如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适当选加黄芩、蒲公英、半枝莲等药物,可直接抑杀幽门螺杆菌。中药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除对其有直接抑杀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扶正祛邪,提高胃黏膜的抗病能力。如对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往往在辨证基础上适当选加具有--定防癌、抗癌作用的清热理气活血之品,如薏苡仁、半枝莲、藤梨根、石见穿、八月札、白花蛇舌草、山慈菇、露蜂房等。

此外,合理的饮食亦可调养脾胃,“三分药,七分养”,对患者饮食宜忌应格外重视。在诊疗过程中当嘱患者忌烟、酒、浓茶、咖啡、可乐饮料及葱、蒜、韭、辣、生冷之品,宜食清淡柔润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少食多餐,饥饱适中。并常根据食物的性味、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证型来指导患者采用合理饮食。如阳虚体质或胃中有寒者,可选羊肉、生姜、花椒、龙眼肉等温热性质的食品;阴虚体质或胃有积热者可选用山药、百合、薏苡仁、莲子等健脾益胃。药食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1.对于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所致的胃脘不适或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甚至发热者,建议先有效控制急性胃炎。

2.对于近期情志失畅,胃胀纳呆、舌苔厚腻、口苦口臭者,建议先服开路方健脾开胃。

3.服用膏方期间,已经在用的叶酸、酵母仍可服用如胃痛泛酸明显也可同时加服制酸剂,具体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z/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