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贴胃的养护和治疗
?? 4、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并且疗效良好。目前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越鞠丸、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舒肝丸、气滞胃痛冲剂、良附丸、温胃舒胶囊、养胃舒冲剂、阴虚胃痛冲剂、三九胃泰、猴菇菌片、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苏冲剂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毫克,1日3次口服;或胃乐新,1次1袋;或得乐冲剂,1次1袋,1日3~4次口服。 (三)现代治疗: 1、改善胃动力,促进胃排空,消除或减轻中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等症状,常用药物为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作用较优,副作用很少,且能促进肠蠕动以利排便。 2、有胃幽门胆汁返流时,上述药物可减少返流,并可同时应用消胆胺、硫糖铝,也可服用熊去氧胆酸,这些药物能减轻胆汁对胃粘膜的损害。 3、胃粘膜保护剂,常应用硫糖铝、铋剂(目前多用胶质铋,国产商品为“得乐冲剂”,也可用老药次碳酸铋),合欢香叶酯(日本商品名“胃加强─G”)等。此外,抗消化性溃疡药丙谷胺也有较好的粘膜保护作用。 4、幽门螺旋杆菌杀灭剂。可选的抗菌药物甚多,以羟氨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最常用,得乐冲剂也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也可应用小剂量痢特灵治疗(此药尚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5、有时可短期试用氢氧化铝、氧化镁或胃必治、乐得胃等制酸剂,也可试用泰胃美、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抑酸剂,虽然在理论上依据不足,因为慢性胃炎胃酸不一定增高,而且以胃酸偏低者居多,但实践中却往往有较好效果。 6、经测试证实为低酸或无酸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也可应用五肽胃泌素,或考虑试用短程小剂量的强的松。 7、很多病人因久病未愈或其它因素,出现紧张、焦虑或抑郁等精神障碍,需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或服用适当的抗精神药物,如小剂量的多虑平或阿米替林等,可能会取得较佳效果。 8、胃溃疡,一般在饭后1~2小时出现痛感。注意忌茶、牛奶、啤酒。十二指溃疡,则在饭前会有痛感。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认为胃病中的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基本类型: 1、食滞伤胃型。患者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 药用白术、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克,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克,生姜5片。每日一剂,水煎服。 2、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 药用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3、胃阴亏虚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 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参、玉竹、白芍、全栝楼各15克,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4、热邪犯胃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 药用蒲公英、败酱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壳、佛手、连翘、黄芩各10克,海螵蛸、锻瓦楞子各12克,黄连、吴茱萸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5、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 药用柴胡、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克,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6、瘀滞伤胃型。患者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 药用丹参、蒲公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克,砂仁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7、肝火犯胃型。患者因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虚实夹杂、肝火犯胃。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 药用党参、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黄芩、栀子、木香、佛手、生麦芽各10克,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8、湿困脾胃型。患者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 药用薏苡仁30克,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克,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胃寒是中医病名,意指患者口淡涎多、嗳气作呕。 由于体温不够,胃部蠕动不足,消化功能低下。如果错食生冷、寒凉、冻水,或只穿薄衣,便容易出现面青唇白、四肢冰冷、腰倦足软、小便频数、大便稀溏等症状。其特点是怕冻,舌有白腻苔。 生姜味辣,具有温中止呕功效。宜多用姜汁、姜茶、姜汤、姜丝、姜片等驱寒。 同属辣味能驱寒止呕的尚有胡椒、辣椒、葱蒜等,均可做配菜。 胃热是中医病名,意指患者体液不足,反应激亢,有充血及发炎倾向,很易觉饿。 如果错食燥热、煎炸,或不眠熬夜,便容易出现眼有红筋、口干口臭、面出暗疮、牙肉肿痛、烦躁大汗、尿少、便秘等症状。患者很怕热,舌有黄苔。 芥菜味苦,具有清热解燥功效,宜多食。同属苦味能清热解燥的还有苦瓜、青瓜、生菜(莴苣)等,均可做配菜。 (本文摘自网络,因个体差异,药方等只供参考,医院接受治疗) 陶朱翁坚持只做放心健康食品! 养生其实很简单,坚持才是硬道理! 关爱自己,关爱家人,从此刻开始! 更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z/4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别名种非常实用请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