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體性與作用「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   這以下是第四段「體性與作用」,說到這個正聞熏習的體性,和它發生的作用。「又此正聞熏習」成就的種子,像前面說由下而中,由中而上,這樣展轉地進步。那麼它不是和阿賴耶識同一體性,那麼是什麼呢?「應知亦是法身種子」。那麼初開始修行,這樣子去聞思修這樣努力,你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你內心裡面總是有所得,還是有一些戲論、執著。但是你展轉地進步,它就是法身的種子了,它有這種能力。   這個法身種子,這個「法身」是什麼呢?這裡看這個文的意思,不是指無為的法身說,不是說那個真如的理性,不是那個。這是說佛的無量功德法所成的那個圓滿報身,那麼就叫做法身;大功德法所成就的那個身體,叫做法身。就是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無量無邊功德所莊嚴的。就是他那一念靈明的心,與法性相應了,同時還有無量功德莊嚴,那就叫做法身。我們現在凡夫的時候,也是有靈明的這一念心,但是就是惑業苦的莊嚴,就是煩惱、業障、種種苦惱的境界來莊嚴這一念心,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污染的。佛是無量功德莊嚴的,所以稱之為法身。   現在我們聽聞如來的最淨法界等流正法,能夠去熏習,聞思修的熏習,這還沒有到無漏的境界,但是他是法身種子,就是佛性,所謂佛性了。種子者,性也。那麼法身,就是我們有佛性了。不是說那個無為的理性,不是指那個說的。就是這是有為法,這個有為法,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將來得無上菩提的。「應知亦是法身種子」,所以它的體住是這樣子的,是這樣的體性。「與阿賴耶識相違。」   和阿賴耶識是不一樣的。阿賴耶識那個雜染的種子,它是逼迫你,你不服從還不行的,就是把你綁在生死海裡邊流轉生死。現在這個下中上品的正聞熏習種子,是教你將來要成佛的,所以這和它不同,和它不一樣。「非阿賴耶識所攝。」   因此可以知道,這個正聞熏習它的體性,它是不屬於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雜染的,它叫你流轉生死;而它不是,它要從生死裡邊解脫出來,它是清淨的,所以它不屬於阿賴耶識。「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   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人還有分別心、有取著,但是它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所以它是不屬於阿賴耶識,它是法身種子。就是它是怎麼成就的?這個正聞熏習怎麼成就的呢?「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這個佛說的法,佛所說的一切佛法,最淨法界等流。我們的正聞熏習,是佛那個最淨法界等流的正法的等流。這可以看出一件事來,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你一定要尊重如來的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說我把那件事不要,我自己單獨開闢一個道路,這是不對的,不應該是這樣子。「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因此我們雖然沒有得無生法忍,但是我們在正聞熏習的時候,我們還是一個虛妄分別心的境界。但是你熏習的這個正聞熏習,它是「出世心種子性」,無漏的無分別智的種子,它有這個能力,能使令你成就般若波羅蜜,有這種功能。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學了多少年,也沒有感覺有什麼成就,但是你有佛性了,有佛性了。從這段文上看,這一大段文上的意思,它不說有本有,就是你現在努力成就的功德,你成就這樣的功德了。那麼這是說它的體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如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這段文是很重要!這是說它的作用。「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又我們在聞思修這樣努力的時候,我們還是有執著心的時候;我們那個出世間的無分別的智慧,與第一義諦相應的那個無分別智,還「未生時」,還沒出現。沒出現,我們還是凡夫,不是聖人。若是出現了的時候就是見道,是見道位;沒出現以前,我們是在凡位的時候。在凡位的時候,凡位前面就是一個資糧位、一個加行位,這兩個位次,也是一個外凡;一個內凡,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我們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功德呢?「已能對治諸煩惱纏」。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對治諸煩惱纏,各式各樣的煩惱的活動。「纏」就是煩惱的現行,叫做纏;就像一個人被毒蛇纏住了。現在我們人的靈明的心被煩惱纏住了,貪煩惱、瞋煩惱纏住了。這個翻譯經的人用這個字用得也是很妙,用得很顯著地來形容那件事。   這個「能對治諸煩惱纏」,實在就是聽聞了佛法以後,我們能夠受三皈五戒、修學十善,也能受比丘、比丘尼戒、受菩薩戒,能夠受持清淨戒、調伏自己。能調伏自己的時候,我們最低限度能修學十善法,十善就是戒,修學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贪瞋癡,所以你就能對治諸煩惱纏了。這可看出來,做了佛教徒以後,要做這件事;在正聞熏習的時候,是要對治諸煩惱纏的,不要令自己這一念心放逸,要修這個十善法,要這樣子。   「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諸險惡趣」就是三惡道,三惡道那個地方是太苦了。這個因為什麼能對治?因為你不做十種惡業了,你常能夠三業清淨,不犯十種惡法,那當然就是不到諸險惡趣。   我們平常日常生活裡邊,我們常常照顧自己這一念心,別人怎麼回事,那是他的事情,我的事情我要負責,我這心一不對了,馬上就要調整。你養成這個習慣了的時候,你就心不顛倒,臨命終的時候也心不顛倒。你生存的時候心不顛倒,死亡的時候也心不顛倒;心不顛倒,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到三惡道就是顛倒了。我們生存的時候,你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心裡面起了煩惱了,還不覺悟,隨著煩惱去活動,你這心就顛倒了。你生存的時候,死亡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做夢的時候也是這樣子,死亡的時候也這樣子。若是你能常常注意這一念心,叫它不要顛倒,錯誤的時候馬上改變過來,馬上調轉過來,你養成這個習慣呢,不睡覺的時候是這樣,做夢的時候也是一樣,它也知道調整。唉呀!我不對了,晚間我是持午的嘛!我非時是不食的嘛!做夢的時候怎麼吃飯呢?就會覺悟,就會覺悟這件事。所以就是「已能對治諸險惡趣」,你常常這樣作意呢,他這個警覺心強,就能對治。   「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這個「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就是因為現在自己能夠控制自己,能夠持戒清淨,不做種種惡事,但是也可能有的時候降伏不住煩惱,也可能還會做錯事的。但是你能夠正聞熏習,由下而中,由中而上,就能做惡業的朽壞對治,能把這個罪業消滅它,能夠損滅它的功能,使令它不發生作用。說我現在我沒有做,過去生中也可能有做,它還有作用,無量劫來的罪業沒得果報的還是多的很。你能夠正聞熏習,這個事情很重要,由下而中,由中而上,這樣子不斷地熏習,就能把過去的惡業能做朽壞的對治,使令它不發生作用,能有這種作用。   但是在《般若經》上說呢,就是這個定業還是不容易消滅的,定業是不容易.不定業是可以,你把它消滅了,使令它不得果報,這還可以,定業就是難一點。難上點,那上面說,假設你隨順學習般若法門,能轉重為輕。不得果報是不容易的,能轉重為輕。但是窺基大師,在他的《金剛經》注解上說,你若能夠努力學習無相法門,是能全部的消滅了,是能的,他說這麼一句話。   能作一切惡業的朽壞對治,那麼能作惡業朽壞的對治,所以就能對治「諸險惡趣」。其實主要呢,還是對治諸煩惱纏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到三惡道去,也是由煩惱纏來的,你做種種的罪過事情也是由煩惱纏來的,所以能對治煩惱倒是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還不覺悟,「是他觸惱我,是他不對」,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若這樣的執著,就來不及了!「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那時候你說是他不對,是誰不對?是自己不對呀!所以這個事情,就是要時時對治自己,對治諸煩惱纏。有了正聞熏習的時候,他就能對治諸煩惱纏,這是一種現象。他那個人為什麼能對治諸煩惱纏呢?因為他有正聞熏習了。說那個人為什麼不能?他的正聞熏習不及格,也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這樣解釋。其實也是在乎自己。   我感覺到我們常常的讀經,當然與你修行法門相應的這部經,也就是你最歡喜這部經,你常常修,常常去讀誦思惟,也常常靜坐,自然這個煩惱逐漸逐漸就薄弱了,   自然是這樣。說是完全不讀經,也不靜坐,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自然當然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你的煩惱是越來越多,自然是這樣,不需要問,自然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常常讀經,常常靜坐調心,任運的,你想不到的,自然你心就清淨了,煩惱的力量就小,慢慢地煩惱就不動了。所以這上面說,還沒得聖道,「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   「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前面是說它能對治這個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樣對治了,當然你是修學止觀、修學四念住嘛。我說這個修四念住,當然是包括《阿含經》的四念住,可是其中主要還是大乘,《般若經》的四念住。你常讀《金剛經》,《金剛經》就是四念住嘛!四念住即是禪。什麼叫做禪?四念住就是禪。我們若讀禪師的語錄,究竟什麼是禪,似懂不懂的,不知道。實在明白點說,《金剛經》就是禪,《大般若經》是禪,《華嚴經》、《阿含經》,乃至《大寶積經》、《法華經》都是禪,什麼不是禪,到處都是禪。你常常這樣子呢?就能夠隨順承事一切諸佛菩薩。這裡面有兩個意思:就是我們這樣子把三雜染對治了,當然不到三惡道去,我們在人天裡面受生,那麼佛陀都是出現在人間;我們在人間,那麼當然遇見佛了,就可以隨順逢事一切諸佛。再來還有一個事情呢,我們修四念住栽培善根,這就是見佛的因緣。你常常修四念住,這就是見佛的因緣。為什麼那個人能見佛?就是他栽培過四念住的善根。   另外或者說一句話,「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你修了四念住,你有資格做佛的徒弟了,給佛做徒弟了,可以做佛的弟子了,佛就來教化你。你從《阿含經》上看!佛這個時候走了,他離開柢樹給孤獨園走了,他到一個村莊去了,他就是那個地方有一個善根成熟的眾生,他到那兒去了。到那兒去了,那個成熟的眾生他就有因緣來了,來見佛,佛說法那個人得解脫,得初果須陀洹了、或者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佛走了。佛又到了一個地方去,就是有可化的眾生,就是那個人有點善根。所以「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我們能有這個正聞熏習的功德,就是還有這樣的功德,能對治三雜染、又能夠隨順佛教,能夠遇見佛,能侍奉佛,為佛做弟子,聽佛的教化。或者說呢,我們能夠正聞熏習,修學四念住,我們能往生佛世界去。佛來到這個世界,正好這個時候我們遇見佛,就是沒有佛來,我們能到佛世界去,佛能接我們去,所以「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有這種作用。「雖是世間,應如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雖是世間」,我們現在出世心還沒生起,沒現前;沒現前,我們還沒出世間嘛,沒有得到無漏的功德,這時候還是在有所得,但是也是受到正聞熏習的對治已經輕微了。「雖是世間」,但是它有這麼大的作用。所以我們若真是學習,學習佛法要生歡喜心,有希望了,前途是光明的。「應如初修業菩薩」,「雖是世間」,現在是初修業菩薩,就是凡位的菩薩,還沒有入聖位。初開始學習聖業,這個業是出世間的聖人的事情,這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的事情,不是生死問的事情。   「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這個法身攝,他也是屬於法身的,就是佛的法身的種子,是這個意思。其中這裡邊能對治三雜染,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這裡面有一個什麼事情呢?主要是有一個什麼事情?就是你要發出離心,要發無上菩薩心,這件事在這裡面作主導的作用。   說我呀,我也正聞熏習,我也讀了很多經論,可以講經說法,怎麼怎麼地。但是你若沒發出離心、沒發無上菩提心,你不能對治諸煩惱纏、也不能對治險惡趣、對治一切惡業朽壞、也很難說隨順逢事一切諸佛的。你沒有發出離心,這表示什麼意思?表示你還是願意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你還是願意在生死裡流轉。你這樣子,你就不能對治諸煩惱纏;不能對治諸煩惱纏,也就不能對治諸險惡趣,也不能夠做惡業的朽壞對治,你想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不行。佛菩薩還是慈悲照顧,但是你和佛菩薩遠,還是遠的。一定要有一個願,願為先導,以願為導,有菩提的願。我感覺到我願意成佛,我願意得聖道,你這個願要建立起來才可以。你沒有這個願不行,有了這個願以後,你就相信因果了,不敢做惡事;做惡事不可以,要到三惡道去,有害怕,有恐怖心,這就不敢做惡事。有了願,也就不敢做惡事,因為我要成佛、要解脫,我若做惡事,我就不能解脫了。所以這個地方,雖然沒有標出來,但是有這個意思,他能夠在我們這個顛倒心,虛妄顛倒的分別心裡面處處執著,但是這個願呢,使令你反過來,能調轉過來,不隨順那個顛倒心去,能調轉過來。   那個須陀洹也翻作預流,也翻作逆流。逆流怎麼講呢?逆生死流。這個煩惱,這個貪瞋癡煩惱願意在那個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你這一念菩提心把它調過來,觀察它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使令這一念心無住生心了,轉過來了,它不隨順生死流了。這個願有這種作用,所以你才能夠對治諸煩惱纏,才能對治諸險惡趣,才能夠作所有惡業的朽壞對治,就是沒有願還不行。這樣子呢,你修四念住的時候,加上這個菩提願,你就能夠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這時候就是得大解脫了。   「雖是世間,應如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這個初修業菩薩他沒有得無生法忍,但是他所成就的聞思修三慧是法身攝,是成佛的種子;雖然是世間,而是成佛的種子了。「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這個「聲聞獨覺所得」,前面是說發無上菩提心了,你就是法身攝,將來是得無上菩提的。那麼若是聲聞觸覺,他也是在佛法裡邊,他發了出離心,也是正聞熏習、也是如來的正法,法界等流。那麼他所得的,「唯解脫身攝」。因為他不發無上菩提心,他發出離心,願意出離生死。他沒有這個願得無上菩提,他沒有無上菩提的願,他就是以出離生死為他的目的,所以他修四念住的時候,只得一個解脫身,解脫了分段生死,不在生死流轉了,他不能得無上菩提,不能得。這個地方呢,這個《法華經》是另一個態度。《楞伽經》似乎和《法華經》在這個地方來說,《楞伽經》說的和《法華經》是一致,但是和《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不一樣,他們的思想是又一樣。   「聲聞觸覺所得,唯解脫身攝」,這唯識經論說,一切眾生裡面有沒有佛性的眾生,他就是不能成佛,也不能得阿羅漢果,也不能得辟支佛果,也不能成佛,就是在生死流轉,他不能得解脫,也有這種眾生。若是在大乘經典上,若是在《法華經》來說,像《涅槃經》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就是這個地方有點不同。但是在這裡看呢,就是有的人成佛,有的人只能得阿羅漢、辟支佛,不能成佛,這裡看有這個味道,有這個意思。「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   這是把前面的文重提一下。又這個正聞熏習,它不是屬於阿賴耶識的,它是屬於法身所攝、屬於解脫身攝。這個阿羅漢、辟支佛,因為他就是願得無餘涅槃就好了,所以他斷除愛煩惱、見煩惱以後,所作已辦了。所以他那個清淨靈明的心,不能和佛菩薩一樣。佛菩薩因為願度一切眾生,要廣修六波羅蜜,所以有無量功德莊嚴,所以是法身。這個阿羅漢和辟支佛,他入無餘涅槃就休息了,他得了阿羅漢果以後他不再廣修六波羅蜜、普度眾生,所以稱之為小乘是對的,你不能否認的。那麼他就是這樣子,他那個清淨靈明的心沒有無量功德莊嚴,所以只稱之為解脫身,生死是解脫了。但是是聖人,是清淨的聖人,還是很高尚的,我們還是應該生恭敬心。當然他不如佛菩薩,但是在我們地位來說他還是聖人,我們還是應該恭敬他。「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滅,即轉所依。」   這是說這個由正聞熏習的向前進步。前面是說出世心沒生起的時候,就是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有這樣的作用。這以下呢,是說出世心生起了以後的聞熏習的作用,和它的體相,這有一點不同。「如如熏習,下中上品」,「如如」就是如是如是,這樣的熏習。就是你常常地不怕辛苦,常常修四念住,天天這樣子修、這樣熏習,你的下品進步到中品,中品進步到上品,這樣的次第的漸增;你這個善根,清淨的種子,清淨的功德,逐漸地、按照次第地,逐漸地增長,逐漸增長了!   「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滅」,就是你成就了出世心以後,得無生法忍以後,你還努力地修這個四念住、修六波羅蜜,那麼你清淨的功德逐漸逐漸地增長,「異熟果識次第漸滅」。那麼你在這異熟果裡面,那裡邊這個染污的種子,也是如是如是地,逐漸地就滅少了。「即轉所依」,就把阿賴耶識那個異熟果識轉變了。所謂那個正聞熏習是彼對治種子性,能對治阿賴耶識就是這麼回事,就把阿賴耶識那個雜染種子對治了,清淨了,把阿賴耶識轉變了。原來是雜染的,現在轉變成清淨的了,逐漸地轉變。所以這個得了無生法忍,初入聖道以後,還有很多事情做的,何況我們是凡夫呢?「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後面說十地的時候,說得詳細,這裡就說個大概。「既一切種所依轉已」,既然你不斷地努力,得了聖道以後,還不斷地努力修行,那麼你這個「一切種所依」,就是阿賴耶識;一切的種子都是依止在阿賴耶識裡面。被你這個正聞熏習不斷地修行轉變了。這個時候是什麼樣子呢?「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那個異熟果識是果相,一切種子是因相,那麼這兩個因相和果相加起來就是阿賴耶識的自相。被這個正聞熏習的對治,「無種子而轉」,那些雜染種子逐漸就沒有了。沒有了以後呢,一切種子永斷,那個異熟識裡邊的一切雜染種子永久地清淨了,而不是暫時的,那麼就是得了涅槃了,這是斷德;也就是得到清淨法身了,得到大圓鏡智了,也得到無上菩提了,那就是智德。智德、斷德究竟圓滿了,就是無上菩提了,就是這樣意思。「復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   前面說這位得無生法忍的人,他不斷地這樣修六波羅蜜、修四念住,能把阿賴耶識裡邊的雜染種子清除了,無量無邊的清淨的功能逐漸地增長,這是在法的正面上說。這底下按譬喻來說,可是也等於是個問,提出一個問題。「復次,云何猶如水乳?」前面說到這個譬喻,這裡用這個譬喻來解釋。什麼樣的情形用水乳來做譬喻?說是我們的正聞熏習,熏習在阿賴耶識裡邊,就像水和乳融合在一起,究竟是怎麼回事是這樣子呢?   「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就是我們凡夫的眾生,聽聞了法界等流的正法,這個正聞熏習就是非阿賴耶識的這個善根。「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和那個阿賴耶識在一個地方,大家在一起活動,那麼叫「同處俱轉」。就是這個清淨的正聞熏習和無量無邊的雜染種子在一起,那麼就像水和乳在一起似的。   「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因為你常常地修四念住、修六波羅蜜,那麼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這一切種子漸漸地就沒有了。「非阿賴耶識」,這個正聞熏習的清淨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逐漸地增長,是這樣意思,這就是有增有滅。《心經》上說是:「不增不滅」,其實就是這樣意思:滅不可得,增也不可得。但是在因緣的事相上說,杂染的種子逐漸地滅少,清淨的功德逐漸地增多。「譬如於水鵝所飲乳。」   就像那個水,水裡面有乳,而那個鵝去飲的時候呢,只飲乳而不飲水,那麼慢慢地就把乳飲盡了,只水還存在。我很久就知道這個譬喻,這個鵝去飲乳而不飲水,但是怎麼乳和水在一起,只飲乳而不飲水,有這個本事呢?我很久不明白這個道理,也沒有看見有什麼地方解釋。後來看《說一切有部律》,《說一切有部律》有解釋。這個鵝飲水,怎麼水和乳在一起,只飲乳而不飲水呢?他說出個道理來。因為這個鵝的嘴裡面有酸,這個酸一觸到水的時候,這個乳就凝結了,乳一凝結就和水分離了,所以牠只飲乳而不飲水,有這麼個道理。說現在你修四念住,修這個第一義諦觀,觀第一義諦的時候,他就滅除去有所得的執著,而使令無所得的智慧逐漸增長,所以就是只斷一切雜染種,而不滅無所得的種子,無所得的種子就在同時它就會增長;而無所得的智慧逐漸增長,有所得的執著逐漸地滅少,所以「譬如於水鵝所飲乳」,是這樣子。「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這又說一個譬喻。又如世間上沒有發出離心的人,他「得離欲時」,他修禪定;要離欲。這個時候呢,「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就是欲,「非等引」就是不是定;不是定,就是欲。這個欲的熏習漸漸減少,逐漸地減少,這個減少是內心的事情。這個修禪定的人想要得禪定一定是要離欲才可以,你不可以有欲的事情。不可以有欲的事情,但是內心裡面還有欲的種子,還是有這種欲心的,但是你用定的方法,「欣上靜妙離,厭下苦麤障」,這樣子呢,這個欲心就漸漸減少了,而內心欲的種子也漸漸地薄弱,那個種子的力量也漸漸地微弱了。所以非等引他的那個欲的熏習漸漸地減少,「其等引地熏習漸增」,那個定的力量漸漸也增長,到最後了呢,就是禪定成功了,而這個欲是沒有了。也沒有欲的事,也沒有欲的心了。這樣子呢,「而得轉依」,在你的生命體裡邊就轉變了,就是沒有欲,而有定了。現在這裡說雜染的種子被出世間無分別智的對治,也是,這個染的種子漸漸減少,漸漸沒有了;清淨的功德逐漸地增長了,亦復如是,和這個修禪定的境界有點相似。~《攝大乘論講記》妙境長老

文字未校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f/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