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故事,那么青岛的故事可能需要几十个章节才能写出大概。至于细节的描摹与勾勒,则需另起一个系列,把一时一景,一水一木,细细描画,装订成册。有人说:“山海不可平”对于青岛来说,似乎的确如此。山不可平,因为崂山挺立,站于崂山之上,观海看楼,青岛万物俱收眼底。海不可平,因为黄海壮阔,立于黄海之滨,看海天一色,心中波澜皆安宁平息。在这里,虽山海不可平,幸而所爱也并未隔山海,青岛是生长浪漫的地方。青岛的山、青岛的海、青岛的桥……每一处的风景,都与众不同。01青岛的山有一晚我乘着微茫的星光,我一个人走上了惯熟的山道。泉水依然细细的在与山交抱,白露沾透了我的草履轻裳。——方令孺《灵奇》青岛有一座山,叫做崂山。形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历经漫长岁月的崂山依旧挺拔,在自然的雕琢下,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靠海而居,山海相连,有诗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和内陆的山不同,崂山与海相邻,登山观海,看浩渺烟波,于海看山,更知群峰攒簇。同时感受山的巍峨高耸和海的波澜壮阔,站在崂山之巅,方知何为“山海不可平”。有山,自然有水。崂山的水是世界三大地下水系之一,是琼浆玉露,亦是水中花魁。青岛啤酒能获如此盛名,崂山之水是功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的仙,是指道士。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崂山道士》篇,讲述一凡人因梦想成仙,而远赴崂山寻找道士,却因毅力不足,失落返乡,最终成为乡人笑柄的故事。如今的崂山,依旧不乏道士与道观,比起佛教的神圣,道家更加逍遥与自在,崂山之景,则为这逍遥添了静谧与神气。02青岛的海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有关》沈从文曾在青岛居住多年,在海边创作出多部重要作品,对于沈从文来说,青岛的海是最能让他放松的地方,放大了感情与人格,自然情绪饱满,灵感泉涌。青岛是一个启发灵感的城市,老舍、梁实秋、闻一多、王统照……多位现当代文学作家都曾在此旅居,无一不称赞青岛的美。想来也的确如此,心烦时去海边,踩着金沙滩看一看大海,心中的阴郁一扫而空。对于作家来说,随着海风闯入脑海的线索,便是新的故事。美景、美事配美食,海滨城市的海鲜总是最诱人的,春季吃面条鱼、皮皮虾做法多样,吃法多样,但绝对样样美味;夏季是贝壳类海鲜的季节,白蛤、毛蛤、蛏子以及Q嫩弹牙的鲍鱼任君挑选;“稻熟江村蟹正肥”秋天青岛的饭桌,是属于螃蟹的,膏满黄多,只想想就忍不住食指大动,鲅鱼饺子更是内陆人少见的美味;若错过了春夏秋的美味,冬季的海蛎子和刀鱼,也能让你一饱口福。正如《舌尖上的中国》里的一句词:“珍贵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食材新鲜有活力,自然无需浓油赤酱的加工,清水煮,白水蒸,就能烹饪出最原始的鲜美。03青岛的桥伸出海面的栈桥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闻一多去青岛,你不能不看一看海,看海,就不能不去栈桥。栈桥是青岛的标志,享誉全国的青岛啤酒,就以青岛栈桥为商标。青岛栈桥长米,宽8米,靠近青岛老城区,也紧挨青岛火车站。站在回澜阁之上,“一窗一景,一景一画”凭窗远眺,可以看到青岛湾附近的所有建筑,在落日的余晖下,那些德式风格的古典建筑,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也无声无言的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若向南远眺,则可看到小青岛、胶州湾,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各式轮船,在栈桥上看大海与在沙滩上看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后者休闲治愈,前者则神圣震撼。秋冬之际,海鸥会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彼时的栈桥,则成为海鸥的世界,它们自由盘旋,如同万千盛开的白色玉兰花,与栈桥、浪花交相辉映,为冬日增添无限活力。海气苍苍岛屿回,山巅楼阁抗崔巍。茂林峻岭百驰道,又入仙山画里来。——康有为《乙丑夏五十二日重还青岛感赋》康有为用八个字概括青岛,“青山,碧海,红瓦,绿树。”青岛这座城市,无论在哪个时期,都书写着浪漫的故事。从来不乏文人墨客,更不少狭义气节,三面环海,包容而博大。每一条街道都不同,每一条街道都漂亮,有适合小资青年的咖啡厅、小书店,也有让建筑迷流连忘返的八大关,有吃货喜欢的各式海鲜,也有浪漫的中山公园樱花季……康有为说青岛是仙山,是画,但青岛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相反,青岛烟火气十足,夜市的美食,塑料袋装的散啤,也是青岛的标签。青岛在烟火气中书写浪漫,也在山海中储存着细腻与温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f/1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