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以舒肝解郁治标,健脾益气治本
308激光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022/5780943.html 点 击 蓝 字 / 关 注 我 们 医案分享 STARTOFSPRING 李某,女,22岁。 年1月7日初诊。 胃痛反复发作日久加重3天。 初诊: 患者素有胃痛病史,间断服用斯达舒、胃康灵、西咪替丁等药物。 3天前因食凉致胃痛发作,自服斯达舒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现胃痛,多于夜间发作,时胃灼热,纳可,食凉则易加重,二便调,月经规律;舌红,少苔,脉弦弱。 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肝胃不和,中焦气机郁滞则胃痛;肝胃气滞·郁而化热则胃灼热。 舌红少苔,脉弱,示气虚兼化热之征,左关脉弦示肝气郁结。方以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 当归9g,炒白芍9g,柴胡6g,陈皮6g,人参10g,炒白术9g,香附9g,佛手6g,木香6g,砂仁6g,炒川楝子9g,煅瓦楞子12g,甘草3g。 3剂,水煎服。日1剂。 嘱其忌辛辣、寒凉饮食。 二诊(年1月11日): 药后胃痛未作,胃灼热减,近日大便偏稀,日行2~3次,伴肠鸣,舌红少苔,脉沉弦。 药后大便偏稀肠鸣、脉沉,示气虚之征明显,日有湿沌下注、气虎及肾、伤阳之热,故效不更方,治宗上方意,但加炒山药9g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力,以达补气通阳利湿、益肾收涩止泻之功。 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年1月18日): 药后胃痛止,胃灼热止,大便仍不成形,日行1~2次,时肠鸣;舌红少苔,脉弦弱。 方药对证,药后病症基本已愈,但脾肾气虚未复,上方通过补气利湿之效不明显,故效不更方,治宗上方意,减陈皮之行,加茯苓,一方面加强健脾益气之力,另一方面淡渗利湿以止泻。 处方: 当归9g,炒白芍9g,柴胡6g,茯苓12g,人参10g,炒白术9g,香附9g,佛手6g,木香6g,砂仁6g,炒川楝子9g,煅瓦楞子12g,炒山药9g,甘草3g。 3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年1月21日): 药后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基本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弦弱。 方药对证,药后病食。 考虑气虚之本恢复尚待时日,仍以舒肝脾益气和胃为治,但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以善后。 处方: 当归9g,炒白芍9g,柴胡6g,茯苓12g,人参10g,炒白术9g,香附9g,佛手6g,砂仁6g,炒川楝子9g,炒山药9g,甘草3g。 6剂,水前服,日1剂。嘱其忌寒凉、辛辣。 按语 STARTOFSPRING 按: 从肝论治胃脘痛是张珍玉几十年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总结。 目前临床引发胃脘病的病因虽然复杂,但以情志致病因素为多,且各种致病因素多影响气机而引发胃脘痛的发生并加重,体现了《内经》“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点。 而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气机升降。肝失疏泄,分为疏泄太过与不及,两者相对而言,肝之疏泄不及重点在血,血不养肝,而致肝气疏泄不及。 肝气疏泄不及,多见于气机运行受阻,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所以我们将肝之疏泄不及,又称为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加重了脾胃气机升降的异常。 张启明教授《中医统计诊断》一书在总结宋金元明清至近代位中医临床名家的医案条对“气郁(滞)证”的统计结论是:具有统计意义的气郁(滞)证,常见发病部位在肝。 本案胃痛、时胃灼热,说明郁滞之征明显。胃痛反复发作、脉弱、食凉则加重提示气虚。肝主疏泄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因此郁滞之标责之于肝胃,气虚之本责之于脾。总体辨证为肝胃不和。应治以舒肝解郁,健脾和胃,方以逍遥散加减。 当归、炒白芍养血柔肝,养肝体以助肝用;柴胡舒肝解郁;白芍与柴胡伍用,有防柴胡劫肝阴之弊,肝复疏泄,则木能疏土,促进脾胃气机升降;加香附、川楝子,加强舒肝解郁之力并清郁热:加佛手、煅瓦楞以调肝胃气滞。合四君子汤(减茯苓之渗下)以健脾益气和胃,以达清升浊降,又防理气药过多伤气之弊;伍陈皮、砂仁、广木香以理气和胃,并防益气之品痤滞之偏。 二诊胃痛止,胃灼热减,但便稀、肠鸣、脉沉之象现,示脾气虚之征明显,且有湿浊下注渐及肾、阳虚之势,故诊治无需修改,治宗前方意,加炒山药以加强益气之功,通过补气以利湿,通阳,并借山药之收涩以止泻。 三诊胃痛·胃灼热止,惟大便不成形,时肠鸣,说明体内脾气虚之本未复,故治宗上方,加茯苓以渗利水湿之气,并合人参、炒白术、炒山药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力以治气虚之本。四诊病愈,脉弱仍示气虚,故仍以舒肝解郁,健脾益气和胃为治,但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以善后。本案病机分析标本清晰,治疗过程行气与益气、舒肝与健脾和胃主次清楚,故治疗效果明显,药后病愈。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pf/10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石菖蒲middot本草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