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瓦楞子,又被称为蚶壳、瓦垄子、魁蛤壳等,其壳上常带有血色,因此也被称为瓦屋子、蚶子壳等。

动物形态

瓦楞子的贝壳特征明显,它呈现斜卵圆形,体积庞大且膨胀。左右两壳稍有差异,壳顶部分膨胀并略为接近。壳的前端呈钝圆状,向后逐渐变窄,背后方则斜向下倾斜。壳上放射肋纹整齐,数量在42至48条之间,光滑且宽度相等。此外,壳表面还覆盖着棕色外皮及毛,但这些毛极易脱落。壳内面则是白色,近顶部处略带灰色,边缘较厚,并具有与壳表放射肋及沟相当而突出的长形齿。值得一提的是,铰合部是直的,铰合齿数量众多,从两端向中央逐渐变得细密。

产地与采收

瓦楞子主要生活在浅海数十米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中。在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其中渤海湾的产量最大。春秋两季是采收的佳时期,退潮后可在浅海泥沙中拾捕。捕获后需洗净泥沙并煮熟,肉质可供食用。壳则晒干即可入药。

药材性状

瓦楞子的药材性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尺寸较大。壳外面隆起,并覆盖着棕色绒毛(虽易脱落),而壳顶则突出并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腹面,有42至48条放射肋延伸。壳内面则是平滑的白色,边缘有与壳外面直棱相对应的凹陷。此外,铰合部还具有一列铰齿。整体质地坚硬,气味微弱,味道淡薄。

性味归经与功效

瓦楞子性平,味咸。它主要归肺经、胃经和肝经,被归类为化痰止咳平喘药中的清化热痰药。其功效包括消痰化瘀、软坚散结以及制酸止痛等。

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在临床应用上,瓦楞子的常用量为9至5克,宜先煎煮后再服用。它常被用于治疗顽痰积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癥瘕痞块以及胃痛泛酸等症状。此外,实验研究显示复方瓦楞子冲剂在抗消化溃疡面愈合方面表现出色,其效果甚至优于甲氰咪胍,同时还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

化学成分与使用禁忌

瓦楞子含有大量的碳酸钙以及少量的磷酸钙等成分。但需注意,对于无瘀血痰积者应谨慎使用此药。此外,当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治疗胃痛、吐酸水、噫气,甚至吐血等症状,可以使用醋煅七次的瓦楞子克,配合乌贼骨80克和广陈皮90克(炒)。将这些药材研成极细的粉末,每日服用三次,每次6克,饭后用开水送服。(《经验方》)针对急性胃炎,可以使用煅瓦楞子9克,搭配良姜3克、香附6克和甘草6克。共同研成细末,每次服用6克,每日两次。若要治疗痰饮,可以取瓦楞子壳适量,经过炭火煅烧后研成细末。当栝篓黄熟时,将其捣碎并与瓦粉混合制成饼状,晒干后再次研成细末。每次用蜜汤调服3克,或与其他药物一起制成丸剂服用,其效果优于海粉。对于烧烫伤的治疗,可以将煅瓦楞子研成细末,加入少许冰片,再与香油混合调匀后涂抹在患处。对于皮肤刀伤、冻疮溃疡以及外伤出血,都可以使用煅瓦楞子研成的细末进行外敷治疗。道医视频号分享

道医视频号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jb/1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