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检查项目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79788.html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包括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内分泌失调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有时也与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详见:揭开丝绸之路之病的面纱)、系统性红斑狼疮(详见: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关。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作者是张仲景,有医圣之称。《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有“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的称号。

对于反复口腔溃疡的治疗,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经验中总结了大量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例伤寒经典方治疗寒热错杂型口腔溃疡的病案。

刘某,女,年且五十,家世业农于沪上,丙申年冬月(-12-9)来诊。

病起于十年前劳累之余贪食生冷,当即见腹泻数十次之多,自行服用止泻西药后腹泻渐缓,而后始现上唇内及舌面泛见圆形溃疡,大小或如芝麻或如绿豆,灼热疼痛,有碍于食,可因疼痛而难以入眠。口腔溃疡每月数发,发则一周左右,大有此起彼伏之势。外阴时有溃破,一年中二至三次。病家言素畏输液,其因在于每于输液针刺后针刺部隔一日可见红色丘疹。双目未见异常。十年之间维生素、华素片等寸不离口,然皆无效,甚为之苦恼,故来求诊。既往有白细胞降低病史5年,外院曾建议其服用激素类药物,家人及患者拒绝。平素易腹泻,每于进食生冷而起。

刻诊:其人体瘦,肤色萎黄,不善言谈,面带焦虑之色,神情焦躁,口唇内面及舌面可见淡红色疮面,纳差,口中淡素喜饮热饮而不多,入眠困难,大便溏软不成形,无腹痛,剑突下胀满,无呕吐,小便或如栀子茶水色,舌淡红而润,边多齿痕,苔薄黄,脉来沉细无力。

细思其人病起于腹泻之余,显系劳伤及食伤伤及中气,正所谓“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且久病不愈更伤及中正之气,此乃求治多年而不愈之根本,当今之计惟顾护中焦之气为要。

观溃疮面之形色,其人体瘦,素有便溏,喜热饮而不多,口中淡,据《伤寒论》太阴病脉证并治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益甚······”及“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是知病为脾胃虚寒,故治疗当以甘温以补脾气为主,辅之以辛以复中焦斡旋之能,前医之维生素及华素片皆“隔靴搔痒”之治,难有长效。

然观其人当下尚有口疮而发烦躁、心烦、眠差之症,眠差者是故“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其人舌色淡红为病之本色,其舌苔薄黄者乃浮游之客热也,是故脾胃运化之能不建,浊邪郁而为湿热。由此而得其病当属狐惑病之脾虚湿热证,治疗当以辛开苦降,寒热并举,补泻兼施。

然寒热并举之方众多,其人之病所属者何?是以仲圣所立“三泻心汤”及黄连汤,此四者皆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剂。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主症为寒热错杂之痞证偏于痰痞者;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重用生姜)主症为寒热错杂之痞证偏于水热痞者;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去人参,重用甘草)主症当为寒热错杂之痞证偏于脾胃虚痞者;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黄连加量)主症为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之腹痛症(非戴阳证可比),此四方之不同大要为此。

另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甘草泻心汤主之。”由是可知“甘草泻心汤”当为更对证之方,遂予甘草泻心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方如下:

生甘草6g黄连6g黄芩6g制半夏6g

陈皮9g金银花6g蒲公英15g白扁豆15g

茯苓15炒白芍12g秫米9g

上方7付水煎服每日1付分2次口服并告知其人定期随诊。

此人自此未再复诊,想必是药后无效,未曾料想年2月13日再次来诊,言上药服后远胜于此前所服药方,药后近两月未见溃疡再发,心想病已愈,即未来求诊,不意因近日食辛辣后上症再发,症情休作如前,但较前所发疮面为少。

刻诊:其人神情紧张,痛苦之状一见便知,舌面仅见数个疮面,色仍淡红,大小不等,散见于舌面左侧,灼热疼痛,心烦,纳差,腹中时有反酸,无腹痛,无腹胀,小便黄,大便仍溏软,夜间已能安卧,舌淡红而润,边多齿痕,苔薄而白,六脉仍沉细。

此人病起多年,实难速已!加之中焦之气已伤,正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本病仍有反复,告知其人切莫沾沾自喜于一时之效,尚需时日方能愈病,不然恐灰中有火死而复燃。治疗仍宗上法,加强护正之药,以其人今有胃中反酸之症,故加用太子参、乌贼骨及瓦楞子,拟方:

炙甘草6g黄连6g黄芩6g制半夏6g

陈皮9g金银花6g蒲公英15g白扁豆15g

茯苓15炒白芍12g秫米9g炒白术12g

太子参15g炒海螵蛸10g煅瓦楞子15g

上方14付水煎服每日1付分2次口服

按:观甘草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其中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狐惑者似于今时之“白塞病”,从条文可见本方可以治疗上部被蚀之“狐惑病”。

本病虽属小疾,多不足挂齿,然对病家而言实痛苦难耐,故不可不察也。治口舌溃烂,方书多宗《内经》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旨,立方多以泻南补北为法,或清宣郁热,或清泻湿热,或滋阴壮水等。治疗方法繁多,着实未见一万能之方,故为医者仍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均为上海岳阳风湿平台制作,其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cf/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