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696.html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又名《小郎中学医记》,是正在网上热传的一本以小说形式讲述中医药知识的书籍。该书“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主线,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成长的过程。书里既有师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 本书采用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使读者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书里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既有老中医的哲理智慧,又有小徒弟的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 上一篇:(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琥珀 甘、酸,平。归肝、胆、心经。 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枣仁粥治大病后失眠 《张氏医通》记载,大病后,不得眠,大便不通,一味枣仁擂水去渣,煮粥频频食。 有个肝癌的病人,放化疗后,癌细胞虽然没有扩散了,但人显得非常憔悴,毛发脱落,脸色苍白,医生叫他要多休息,可病人苦恼地说,我经常躺在床上想休息睡觉也睡不着。 老爷爷说,现在大病恢复需要慢慢调理。 病人说,可我这该怎么办呢?晚上睡不好,白天大便也排不畅快,经常要用开塞露,连拉泡屎的力量都没有,想干点活也干不了,想睡个觉也睡不好,我这个该怎么办呢? 爷爷说,不管怎么样,睡好觉才有精神,胃口开,大便通调才有力量,得先治疗这两样。 小指月说,爷爷,那是不是开个安神通肠的方子? 老爷爷说,病人体虚,不耐药力,稍微用药重一点,就容易伤到胃气,倒不如用个食疗方,既可以养胃,又可以安神通降的。 小指月说,粥能养胃,又要安神,又要通便,那是不是用枣仁呢? 老爷爷说,没错,枣仁入心肝,酸收能够缓心急柔肝弦,有利睡眠,而凡仁皆润,这枣仁也不例外,滋润可以滑利大便,所以就用一味枣仁煮粥来吃。 病人喝了这种平和的小药粥,吃一周后,睡眠大为改善,大便不再用开塞露,非常通畅,后来病人嫌每天煲粥非常麻烦,老爷爷便建议给病人用枣仁配合元胡,打成粉,因为病人偶尔还会肋胀。 这样枣仁能养心安神,柔肝止痛,元胡既可镇痛,用醋制过后,还能入肝安魂。这样病人就用这药粉子,连续服用两个多月,睡眠治疗一直保持得很好,头发也渐渐长出来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马有度经验酸枣仁配伍延胡索治疗不寐,以酸枣仁炒香研粉,嘱患者自采夜交藤、鸡血藤煎汤送服,效果良好,自称为“枣仁双藤方”。以后每遇虚烦不眠者,或单用此方,或酌情配伍,亦多获效。 年我带领学生下乡巡回医疗,见农村痛证甚多,仓促之间,每用醋炒延胡索粉6g,开水送服,日服二三次,多有良效。有些病人求效心切,往往倍用顿服,不仅疼痛迅速缓解,而且昏昏入睡。因而悟出延胡索似有安神之效。 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均未见有延胡索能安神的记载;又查古今医案,亦无用其治疗不寐的报道。后来,从一份内部资料中得知,将延胡索的有效成分试用于失眠患者,取得一定效果。此后,每遇虚烦不得眠者,便在“枣仁双藤方”的基础上,再加入延胡粉,果然收效更捷,而且头昏、头痛的症状也迅速缓解。欣喜之中,又自称此方为“双粉双藤方”。有的病人无法煎药:便减去双藤,仅用双粉,同样取得良好的安神之效。 这些零散的经验提示,酸枣仁和延胡索在安神方面似有协同作用。继而约请研究单位进行药理实验。果然,酸枣仁的浓煎液和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在镇静催眠方面确有协同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其协同作用尤其明显。于此似可说明,凡在临床实践中确属有效者,必有其科学道理。 盗汗亦有阳虚 《魏氏家藏方》芪附汤能治阳虚盗汗。 小指月说,爷爷,不是说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吗?怎么阳虚也会盗汗,会不会错了呢? 老爷爷说,常规是阳虚自汗,可阳虚到一定程度,照样会盗汗。《黄帝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而中医认为,阳主固密,当真阳亏虚时,固密阴液功能下降,不仅汗出,还容易出血,整个身体固密津液阴血功能减退。 有个冠心病的病人,经常心慌心悸失眠,吃了不少养阴安神的药,虽然有所缓解,但一直都没有根治。 医院说,这心肌劳损不容易治,而且不能过于劳心劳累,而这病人经常操心,单位上的事,家庭里的事,从早到晚,一件接一件,根本停不下来,所以经常用心过度,就心慌气短,白天汗出。最近一下子劳累过度,连续熬夜后,发现晚上睡醒满身都是大汗,衣服彻底湿过,不换过就没法再睡,病人以为,一天两天挺挺就过去了,可十来八天都是这样子,搞得睡觉质量更差,心慌心悸发作次数更多。它不得不找来竹篱茅舍。 小指月摸着病人脉象,如若无力,可病人的神志却挺兴奋的。 老爷爷说,这种盗汗就是典型的阳虚不固密,如果是阴虚盗汗,脉象一般偏于细数,可脉象已经很濡弱了,有力无力可以分虚实阴阳。这种无力脉象乃长期劳损心脏所致。 小指月说,那是不是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来固摄呢? 老爷爷说,对了,一般人以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只治疗男子失精,其实精汗同源,只要阳虚不固密,这方子对于盗汗,效果也很好,不过还要加黄芪、附子跟枣仁。 小指月说,为什么呢? 老爷爷说,张仲景曾经讲过,阳虚的人会汗漏不止,加进附子,令阳主固密功能加强,其汗自止,至于加黄芪是补气,这样配上附子补阳,气阳双补,阴血就能被固密统摄起来。 小指月说,那为什么还要加枣仁呢? 老爷爷说,汗为心之液,各类汗证,到最后都会不同程度导致心烦失眠,加枣仁可以酸收,养阴血以敛汗安神。 果然病人服用一剂汗遂止,服三剂后,睡眠质量加强,一夜无梦,晚上不再翻来覆去睡不着。 老爷爷说,对于心肌劳损,心脏功能不强的人,你用黄芪、附子配合酸枣仁,既有芪附补阳气,又有枣仁养阴血,既有强心壮脉的作用,又无烦躁伤阴的弊端,真是温养强心的一组绝妙药阵。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龚士澄经验枣仁黄芪附子方治阳虚盗汗《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尤怡云:“脉虚弱细微,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喜盗汗”。《素问》:“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经文已经阐述盗汗不仅阴虚,也有因为阳虚者。是阴阳互为其根之理。 辨证要点:①盗汗多见于上半夜,或上半夜多,下半夜较少,汗液稠黏,汗冷;②周身常觉畏寒,喜暖,手足不温;③脉虚弱,或浮数不任重按,舌润;④多在冬寒时发病,夏秋较少。 集验方:熟枣仁9~15g,黄芪20~30g,熟附子(盐制)9~12g,清水浸泡15分钟后,文火慢煎,睡前服头煎,次日晨至午2时服二、三煎。忌食辛辣。 张某,女,39岁,秋末冬初,即较同龄人畏寒喜暖,稍受凉,易感冒。近2周来,每夜醒后发现盗汗,汗冷而黏,内衣均湿,周身益寒,四肢不温,出汗之时,并不知晓。曾服当归六黄汤、归脾汤加减多剂,未能奏效。察其容貌白胖,脉虚弱,舌质淡,舌苔润,证属阳虚盗汗。方用:熟枣仁12g,炙黄芪30g,盐附子10g(先煎),3剂。每日1剂,水煎3次作3次服,睡前服头煎。3日后,药尽汗止。 杜某,男,29岁,自幼即形瘦、盗汗、口干、便燥。医用当归六黄汤加浮小麦、煅牡蛎,数剂汗止,发即常服此方。结婚后,阳事不振,身体渐肥,四肢欠温,不如婚前轻快。近来盗汗较频,以前方加量服之,汗出益多,沾衣湿被。自述上半夜盗汗较多,身凉而黏,喜近暖处。诊其脉豁大,按之则弱,舌苔白泽,此乃滋阴清热药过多,也是阴损及阳之变,转属阳虚盗汗。 方用:熟枣仁12g,炙黄芪40g,盐附片10g(先煎),5剂。每日1剂,睡前服头煎。复诊时盗汗减半,脉舌转佳,惟仍喜暖畏寒,是阳未足也。上方加附子至12g,5剂。服后汗止。继用肾气丸(浓缩丸)每次8粒,1日3次,于阴中补阳,以免复发。 按:盗汗以阴虚为多见。但从临床观察,不仅阴虚,也常有阳虚,或阳中有阴,阴损及阳,病因病机不一。不宜用阴虚二字以偏概全。例一,素禀阳虚,用枣仁黄芪附子方,3剂而盗汗随止。例二,本属阴虚,因滋阴清热的方剂太过,阳气受挫而不能固,转为阳虚盗汗。 酸枣仁治精神失常 有个女孩子因为精神失常,被迫停学,原因是娃子经常考试不及格,被他父亲责骂,晚上常常惶恐不安,后来有一次父亲多骂了几句,这娃子就到处乱跑,苦笑不休,晚上没法睡觉,甚至严重失控,连大小便都不避人群,家里人急忙给她送去精神科,服用各种镇静的药,虽然用药时控制住了,可一不服药,各种病症又起来,不得已只好退学。 老爷爷说,教小孩子可以骂,但骂必须有个度,不是怪怨而是鼓励,娃子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的事情,更是父母的责任。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才有一个懂事的娃子。这娃子父母听了也觉得很对不住孩子,小指月摸完脉象后说,爷爷,这脉象紊乱,不整齐啊! 老爷爷问,告诉大夫怎么最不舒服呢? 这小孩子说,晚上我心跳得很快,睡不着。 小指月马上反应说,酸枣仁去怔忡之病,这是《药性赋》上说的,晚上失眠,心悸怔忡,明显可以用酸枣仁汤,可以宁心安神,缓急止痛。 老爷爷说,酸枣仁汤养肝血安神之力有余,可怔忡之功不足,还需要用点朱砂,把朱砂拌甘草,或者买朱砂安神片来配合中药服用。 这样直接给孩子开了七剂的酸枣仁汤,孩子服药后,晚上睡觉变好,心跳心慌发作频率变少,七剂吃完,再吃十剂,基本上就很少心慌心悸了。没有再服用西药,癫狂也没有再发作过。这样举家都很高兴,孩子也可以再上学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中医趣话》记载:孙思邈治癫诀窍唐代永淳年间,相国寺有位和尚名允惠,患了癫狂证,经常妄哭妄动,狂呼奔走。病程半年,虽服了许多名医的汤药,均不见好转。允惠的哥哥潘某,与名医孙思邈是至交,潘恳请孙思邈设法治疗。孙详询病情,细察苔脉,然后说道:“令弟今夜睡着,明日醒来便愈。”潘某听罢,大喜过望。孙思邈吩咐:“先取些成食给小师父吃,待其口渴时再来叫我。” 到了傍晚时分,允惠口渴欲饮,家人赶紧报知孙思邈,孙取出一包药粉,调入约半斤白酒中,让允惠服下,并让潘某安排允惠住一间僻静的房间。不多时,允惠便昏昏入睡,孙再三嘱咐不要吵醒病人,待其自己醒来,直到次日半夜,允惠醒后,神志已完全清楚,癫狂痊愈,潘家重谢孙思邈,并问其治愈道理。 孙回答:“此病是用朱砂酸枣仁乳香散治之,即取辰砂一两,酸枣仁及乳香各半两,研末,调酒服下,以微醉为度,服毕令卧睡,病轻者,半日至一日便醒,病重者二三日方觉,须其自醒,病必能愈,若受惊而醒,则不可能再治了。昔日吴正肃,也曾患此疾,服此一剂,竞睡了五日才醒,醒来后病也好了。”这一巧治癫狂之法,取其酸枣仁有安神之功,配伍朱砂,故收到理想疗效。 孙思邈这一治癫之法,后世也有承袭,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宁志膏”,治丧心病狂,其方药及方义与孙法相似:酸枣仁微炒去皮,人参各一两,辰砂研细水飞半两,乳香一分。四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粒,温酒化下,也可用酸枣仁煎汤,空心临睡前服。 酸枣仁拾珍 孙鲁川经验 1、夜半胃痛吴某,女,41岁。胃痛、胃胀,不得眠,每至夜半举发,约过两小时,则胃痛自止,方可入眠。翌日晨起,并无不适。半年来时轻时重,未曾间断。经多方治疗,末见效果。患者言语低怯,面色萎黄,脉象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辨证:夜半为子时,子时当为胆气输注之时,胆气虚滞,故应时而病。再三揣摩,出一小方,聊以试之。处方:酸枣仁30g,炙甘草12g。水煎1大杯,夜间10点迎病服下。服药1剂,一觉酣睡达旦,胃痛未发。翌日又服1剂,胃痛仍未发作,患者颇喜,又照原方服药6剂,其痛竟愈。观察数年,未见复发。 指月按:因病而不得眠,或者因不得眠而加重疾病,这里头加强睡眠都可以让疾病减轻。而酸枣仁能够养血安神,炙甘草缓急止痛,两味药虽然简单,却能够治疗夜半胃痛不得眠。 2、夜半腹胀张某,女,53岁,农民。每至夜半腹胀,辗转反侧,约两小时后,腹胀自消而安寐。病已半月。脉象弦滑,舌淡苔白腻。胃不和则卧不安。腹胀不得眠,每到半夜子时发病,按时辰观点进行推测,应属胆气郁滞影响胃气不和。治以和胃宁胆法。处方:酸枣仁18g,陈皮9g。水煎1大杯,夜间10点钟迎病服下。连服3剂,腹胀不得眠症减轻大半,又续服原方3剂而病痊。 指月按:脾主大腹,腹胀乃脾经气滞,而陈皮乃橘子的皮,正像一个大腹,善于理顺腹肠之气。配合酸枣仁养血安神即是安病。虽然只是两味药,却能理顺腹胀之气,令阳入于阴,其卧立安。 3、夜半发喘周某,女,44岁,工人,德州市人。夜半至天明,每发胸闷而喘,半年以来,其症时轻时重,未曾间断,虽经多方治疗未能痊愈,患者颇觉痛苦,脉象沉弦,舌质淡红,舌苔白薄中黄。胸闷而喘,发自夜半至天明,按时辰为子(胆)、丑(肝)、寅(肺)三时。用酸枣仁补益肝胆之气,再加川贝母降肺气以疏肝。斟酌试之。处方:酸枣仁30g、川贝母10g。水煎1杯,夜间10点钟迎病服下。上方连服4剂,胸闷作喘即平,效不变方,再予原方6剂续服,巩固疗效。 指月按:病人时常胸闷而喘,夜间不得已醒过来,这是痰浊堵在胸肺,阳不入阴,所以没法安睡,这时结合病人舌红苔滑,乃痰浊化热之象,而用川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把胸膈中顽痰挡道,一扫而开,再配合酸枣仁,养血安神,其卧立安。 4、我们在临床中经常发现疾病的变化与昼夜时辰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先以酸枣仁治愈夜半胃痛,然后又对夜半腹胀、夜半发喘、夜半胁痛等病症做了治疗尝试,皆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至于酸枣仁治疗夜半发病,我们考查了历代的一些方书,尚未发现有关记载,我们只是根据“酸枣仁实味酸性收,故主肝病”,“专补肝胆亦复醒脾”以及“能散肝胆二经之滞……除烦益胆气”等说法,认为酸枣仁为肝胆家之正药,故选此一药为君。一案因其胃痛,故佐甘草以缓急止痛;二案因其腹胀,故佐陈皮以理气消胀;三案胸闷发喘,故方用酸枣仁补其肝胆之气,佐川贝母肃降肺气兼以疏肝。酸枣仁是否就是治疗夜半子时发病的唯一药品,尚且不敢肯定,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经验亦少,愿意提出这个问题,以供同道参考,共同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研究。 指月按:晚上发作的疾病在睡前服药,按照《内经》、《伤寒论》的说法是,先其时而药之。这样截断扭转在疾病发作前下手,其病乃止,特别是各种有规律可循的疾病,比如痛经疟疾,经期头痛,以及失眠,在疾病发作前用药,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为什么夜半子时这个阴阳交接之处,选择用酸枣仁来过度呢?明代的缪希雍曾提到,酸枣仁能补胆气,可温胆,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故久服之,能够安五脏,轻身延年。 (未完,待续,往下拉有往期故事链接!)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版权归作者所有。 1 往期文章精彩回顾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合集(全集完整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部合集(集至集收藏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丹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红花、桃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牛膝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益母草、泽兰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鸡血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王不留行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月季花、凌霄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土鳖虫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马钱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自然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苏木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骨碎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血竭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儿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刘寄奴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三棱、莪术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斑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水蛭、虻虫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穿山甲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半夏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天南星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附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芥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皂荚、皂角刺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旋覆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前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猫爪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川贝母、浙贝母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竹茹(竹沥、天竺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前胡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桔梗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胖大海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藻、昆布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蛤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黄药子(黄独)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浮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瓦楞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礞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苦杏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苏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百部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款冬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枇杷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葶苈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白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矮地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罗汉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满山红、胡颓子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朱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磁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龙骨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琥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bm/9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腹中就胀满,反酸欲呕又呕不出来只需一个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