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站在塑胶跑道的学校操场上,放眼望去,对面的休闲小道上,三五成群的村民在走路健身,广场上一群大妈在跳广场舞,当初的荒山上新建了一所现代化的公立幼儿园,国家级文化遗产——青阳腔戏楼旁的电子屏不断闪烁,给人一种置身大都市之感。辛丑年初,我又回到了江西省湖口县付垅中学工作,对于这所乡镇初级中学,我曾在此工作了17年,虽然离开它有5年之久,但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年暑假,我大学毕业,分配在这里工作,从事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职业。那时的住宿条件是极其简陋的,教师们都住在一栋三层的老旧楼房里,每人一小间,大概10多平方米,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作为新毕业的年轻教师,我住三楼最西边的一间,冬天特冷,夏天特热,印象最深、感觉最“痛苦”的莫过于上厕所和用水这两件事。宿舍楼里没有卫生间,大多数年轻教师不习惯在房间用便桶(怕有气味),所以总是要下楼再走四五十米到学生厕所方便,特别是冬天半夜,既冷又怕。那时也没有自来水,所有教师用水都在一楼的一口水井里,几乎每个老师的房间里都有一个“标配”:一根绳子和一个水桶,最麻烦的是洗衣服,不知要打多少桶水上来。学生的条件也很艰苦,吃饭没有餐厅,只有一个大概五六十平方米的蒸饭间,学生自带米和菜,排队在操场上取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几乎每餐饭队伍都排到了上百米远。那时学校还有一个常用的词——“担保”,不少学生家庭穷,没有钱交学费,辍学的不少,为了不让学生辍学,就让学生家长缓交学费,老师来“担保”,记得我最多的时候担保了7位学生。年,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政策的春风,学校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硬件建设。年,学校新建教师公寓,5层,近平方米,每位教师分配一套,80多平方,两室两厅,有厨房和卫生间,安装了自来水,从此不再担心上厕所和用水问题了;年,新建一栋2层、近平方米框架结构的学生食堂,添置了餐桌,从此解决了学生吃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教室吃饭的问题;年新增加了一栋学生公寓;年新建了一栋教学楼。辅助设施也与时俱进,每间教室均装配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新建了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电子备课间、打印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体美专用教室、广播室、卫生健康室、心理咨询室、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校园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软件条件与之同步发展。随着国家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辍学的学生再也没有了,实现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目标,“担保”一词也进入了历史。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年到年进行“导学课堂”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年到年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第二个“五年计划”,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自信心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教学质量连续11年位居全县前列,山区孩子的脸上也洋溢着自信灿烂的笑容。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再一步快速发展,铺设了塑胶跑道,每间教室安装了空调,从此不再出现“冬天不动笔,夏天不动身”的现象了,党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音体美教育等真正落实,排入了课表,新建了远程视频教室,农村学生也可以上省市县名师的课,接受城里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优质均衡向深处迈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振兴乡村,教育有责。作为最基层的农村教育人,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担子很重,路还很长!(江西省湖口县付垅中学段小波)图为作者本人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付垅中学责任编辑:周舒衡黄易清作者/来源:资溪县融媒体中心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bm/1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