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病的方法并非仅有号脉一项.它包括望、闻、问、切四大类别,简称为四诊。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四诊各自有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而四种诊法又是统一的整体.在中医诊病中缺一不可。

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夏、长夏、秋、冬中五季分别对应着养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由于脾五行属土,居中央,所以养脾不仅仅在长夏这个季节,而是一年中的每一个季节都要将养脾胃放在首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认为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脾起着运化食物中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的作用,而我们的胃部则是我们身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因此,一旦我们出现脾胃功能不好的情况,那么我们的身体紧接着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气血不和的情况,从而导致脸色差、身体差、皮肤差。

中医看脾胃病,为什么要做胃肠镜?医院才有的吗?我们给出的回复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1、内镜检查是为中医辩证论证提供依据

传统诊病,察外知内,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今胃肠镜被现代医学认为诊断消化道疾病最好方法,为临床金标准。有了胃肠镜检查,如同脾胃病医生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内镜能够敏锐发现食管、胃及肠道黏膜及黏液的微小病变,比如小隆起或凹陷、胃液色泽及量的改变等,这就是内镜象,被称为望诊在体内的延续,它可以为脾胃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客观具体的依据。另中医认为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望闻问切”和内镜象所收集的资料,经过我们分析、综合,确定属于什么病或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哪一阶段,从而指导临床。

脾胃虚弱,胃粘膜苍白,分泌物多;肝胃不和,胃粘膜充血水肿,或伴见胆汁反流;脾胃湿热,胃粘膜充血糜烂,胃壁分布大量粘液;淤血阻滞,胃粘膜肿胀糜烂,散在血痂,胃镜可使中医“望诊”深入到机体内部,更加直观的观察胃体内部变化,可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比如胃痛有寒邪客胃、饮食停滞和瘀血停滞等八个证型,通过胃镜检查我们可以看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溃疡,在开处方的时候针对性的应用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可以很快的解决胃痛的问题;在比如有些小病变是可以在镜下切除,无需进行剖腹手术。”

2、内镜可指导中医临床辩证用药

如胃粘膜充血、水肿,伴有点片状粘附性渗出物,酌加蒲公英、黄连、苍术、藿香等清热解毒,化湿消肿。胃粘膜色泽变淡,伴陈旧性出血与瘀斑,酌加乳香、没药、仙鹤草等活血止血。胃粘膜变薄,透见红色血管纹,脆性增加,易出血,或糜烂,或见有溃疡,酌加半枝莲,浙贝母,煅瓦楞子、白芨、元胡等清热解毒,敛疮止通。内镜下见胆汁反流者,酌加郁金、茵陈、浙贝母、海螵蛸等疏肝利胆,中和胆汁。内镜下见食物残留或幽门开放不全者,酌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厚朴、枳壳等消化导滞。胃黏膜粗糙,高低不平,皱襞增生,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加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清热解毒。

3、中医整体观念指导内镜下治疗

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功能相互协调,患病相互影响。中医治疗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既注意脏、腑、形、窍之间的联系,也注意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当患者因便秘症状检查肠镜的时候,整体肠道粘膜光滑,突然在升结肠处发现一大小约1.0cm的息肉,这时候我们不能片面告知患者,便秘就是由于息肉引起的,切除后便秘就缓解了,而还要结合四诊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再比如胃内间质瘤,在小于2cm的阶段过程中采取中医对症治疗,无需内镜下切除,随诊即可。

医院常规开展"胃家"中西医并重的特色诊疗,欢迎预约诊疗

参考文献:中颐界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jb/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