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东西,早先总是伴随着致命的危险
第一个吃番茄的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看番茄的长相,天生就是拿来吃的(可能当时品种还未改良,并不如今天那么漂亮)。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真的猛士,看看螃蟹的长相,跟蜘蛛、蝎子等生物一样,一眼望去就非善类,能第一个把它剥开了下嘴的人,其胆量可见一斑。在此,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致敬! 其实直到今天,最美味的河蟹还只是中国人的盘中餐,外国人见了这东西避之不及,尤其是整只上餐桌的吃法,以至于欧洲的河道里中华绒螯蟹(大闸蟹)成灾,若是西方人都喜欢上了大闸蟹,那么还怕什么蟹灾呢? 无论什么东西,轮到人要吃了,只有两个下场:能圈养的被圈养,不能圈养的就灭绝。要知道,当初人类从非洲走出一路迁徙,所到之处,物种的灭绝都是以“属”为单位来计算的。 由此可见,享受美味是需要冒险的。在美食上,不但第一次尝试需要冒险,就算确定了能食用,同样需要冒险。 上海年甲肝大爆发,短短的一个月内,病倒了30万人,哪户人家若是没有人得甲肝,反而会被传为奇谈。 导致这场流行病大爆发的,正是小小的毛蚶,这种鲜美诱人的贝类生物以其带着血丝的鲜红色肉体诱惑着人们的口舌,85%的甲肝病人,都食用过毛蚶。 时至今日,毛蚶仍旧在“黑名单”上,但是丝毫不能减退人们对它的追捧。起初是偷偷地卖,偷偷的买,到了今天,水产市场上已经堂而皇之地将它们摆在外面了,人们前往辽东半岛、舟山群岛等地区品尝海鲜,都不忘问上一句“毛蚶有吗”,买着了,便满心欢喜地享用,全然不顾此物极易带上可怕的病菌。 就算是我本人,当得知店家有新鲜肥美的毛蚶时,都会全无顾忌地点上一盘,当那略带弹性的毛蚶肉在嘴里被咀嚼时,什么危险都放在一边了。 好像贝壳类的海鲜特别容易带菌,生蚝也是这么一种东西。 西方人酷爱吃生蚝,他们把生蚝称为“神赐魔食”,因为据说它集美味、强身、壮阳、美容与一体,从海中捞上新鲜的生蚝,当场打开生吃,最能品到其鲜美之处。但是,这些未经消毒、高温烹饪的生蚝,其潜伏的病菌也让“蚝客”们吃尽了苦头。 生蚝中最常见的肝吸虫一旦在人体内大量聚集,便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另一种在生蚝与其他贝类中常见的诺瓦克病毒,也会让人痛不欲生。 即便这样,生吃生蚝依旧是西方的一种美食风尚,而且这种风尚已经传遍了整个世界,人们根本就不在意潜在的后果,美味才是大家的第一选择。 说到美味险中求,没有什么比得上河豚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河豚的痴迷,到了“拼死吃”的地步,明知道一旦中毒,九成便失去了生机,仍旧有人死而后已。在面对河豚的时候,两国人民如同面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难题,也生出了不少趣谈。 日本的将军、武士们以为主公战死或者切腹而死为荣,以贪食美味河豚而死为耻,所以即便知道河豚是无上美味,也只能管住自己的口舌,口福还没有普通百姓来得好。 中国人请客吃河豚,有自己的一番讲究:主人邀请客人,不能明说,只说“今晚家中烧河豚”,听者晚饭时间自然登门,意思是未经邀请,吃死了也不能怪主人。吃过之后,客人要在餐桌上留铜钱数枚,以示此河豚是自己买来吃的,生死由命,与主人无关。 这种用命来赌美味的做法,也只有嗜吃的中国人才能做得出来。不过这也不无好处:没有那么多人舍命吃河豚,河豚的去毒技术和烹饪技艺也不会发展到今天那么成熟的地步。既然有“险”,就有化险为夷的手段,不论毛蚶、生蚝还是河豚,只要吃得得当,还是能保住性命留待下一次“险中求”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lengzia.com/wlzbm/10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景岳化肝煎善清肝热治浅表性胃炎急性活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